石宋二人,自打派人在半夜里,偷偷往鎮江堡城上射出了求降的書信之后,他們兩個就一直在心急火燎地等待著回音。
他們向楊振主動請求投誠,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極其重大同時又極其艱難的決定。
一方面,他們在楊振那邊幾乎不認識什么人,不可能有人為他們說話。
另一方面,他們在情急之下什么投名狀也沒有準備,很難取信于人,更別說取信于楊振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若是楊振一笑了之,置之不理,那也就罷了。
萬一楊振派人出城將他們的投誠書信,反向投送到耿仲明所在的營中或者其他人的營中,那他們可就徹底完蛋了。
所以,當投遞書信的信使返回之后,石宋二人很快就將他打發了到了江岸附近,叫他隨時留意城中動靜。
一旦有人出城接頭,立刻上前迎住了,絕對不能錯過。
事實證明,果然還是小心駛得萬年船。
他們的小心謹慎沒白費,只是過了兩個時辰左右,就收到了回音。
而與此同時,仇震海的主張以及楊振的嘗試,也立刻就收到了巨大的回報。
俞海潮出城沒有多久,就在威化島南端宋國輔的營地附近一處望樓下,見到了聞訊匆匆趕來接洽的石明雄、宋國輔二人。
石明雄、宋國輔二人,見了楊振派來的使者,既尷尬又興奮。
讓他們略感尷尬的是,他們這些人,之前彼此是敵人,你殺我的人,我殺你的人,誰也不曾手下留情,而且從楊振的命令與安排里,他們也能看出楊振對他們的不信任。
然而即便如此,眼下他們卻要放下以前的敵對,加入楊振的隊伍,跟以前打生打死打了幾個月的敵人,走到一起去了。
而讓他們感到興奮的是,楊振答應了他們將功贖罪、反正歸明的請求,不僅保證他們前罪盡銷,而且事成后還會為他們向朝廷請功。
事實上,請功不請功的,他們并不是很在乎。
他們在乎的,其實是楊振的這個態度。
楊振答應為他們向大明朝廷請功,顯然說明,楊振并沒有把他們當成卸磨殺驢的驢,不會干那種過河拆橋、翻臉無情的事情。
當然了,聽完了俞海潮傳達的楊振軍令,石宋二人對楊振的決定也并非完全滿意。
楊振對于雙方里應外合滅掉威化島清營的安排,在石宋二人看來,多少有點拖泥帶水不爽利。
石宋二人害怕夜長夢多,擔心時間拖久了橫生枝節。
他們本想在初六的后半夜或者說是初七的凌晨,就發動兵變的。
因為從江面上的重炮陣地拖拽回來的七門重炮,現如今就在宋國輔位于威化島最南端的營地里面。
只要楊振答應出兵接應他們,他們隨時可以掉轉炮口猛轟耿仲明所在的營盤。
但是楊振的安排,卻是在初七的后半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