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楊振思來想去,只有將石明雄與宋國輔分開,同時將他們牢牢拴在鎮江堡的抗虜前線。
唯有將他們放在這里,楊振才可以比較充分地信任他們。
因為鎮江堡城的當面,只有清虜的兵馬,而石宋二人將來唯一不可能再賣身投靠的,就只有清虜兵馬了。
而這一點,也正是楊振對他們如此慷慨大方的根本原因。
當然了,楊振的這點考慮,可就不能對他人說了,只能自己心里清楚。
卻說楊振三下五除二地安排完了仇震海以及石宋二人的去向之后,在場諸將的目光很快就跟著楊振一起,轉向在場的幾個朝人將領身上。
也是在這個時候,一直在考慮自己帶到金海鎮來的兵馬應該怎么辦的沈器成,突然站起來對楊振拱手說道
“都督,沈某這次幸得都督援手,從平壌城內帶出來了七千多兵馬,與此同時,多虧林統御、俞副將以及仇副將的公子,哦不,是仇總兵的公子,從江華灣一帶,接應撤離了數千決意抗虜歸明的朝人,這些人馬百姓皆我朝人,累計萬余人,漂浮海上,無依無靠,還請都督擇地予以安置”
“無依無靠”
楊振原本就要說到對渡海來歸的朝人的安置問題,但見沈器成搶先開了口,于是安靜地聽他講完。
只是聽到他言語之中提及的“無依無靠”之語,當即搖頭失笑,等他一說完,立刻笑著對他說道
“沈先生于遭逢危難之際,能夠收攏人馬,渡海來歸我楊振,善莫大焉,楊某人心中甚是感念。
“而沈先生你原本就是本都督委任的忠義歸明軍總監軍,我意今后你可實任此職,同時將你帶來歸我的兵馬百姓,一并歸入忠義歸明軍當中不知你意下如何”
自從楊振從許廷選的嘴里聽說,沈器成帶了大批人馬百姓跟隨林慶業、俞亮泰等人的船隊渡海到了金海鎮的地界,他就已經開始琢磨怎么安頓并且消化這批人馬了。
與此同時,他也已經提前征詢過忠義歸明軍都指揮使安應昌的意見了。
忠義歸明軍原本有四個指揮,安益信帶走了一個,剩下的三個跟著安應昌一起來了鎮江堡。
在之前的幾次作戰之中多有損失,而正月初七夜的那場混戰,損失尤其重大,幾乎整整一個指揮都戰歿了。
如今雖然號為忠義歸明軍,但是實際上只剩下了兩個不滿編的指揮,已經不足一千人了。
雖說屢經大戰之下能夠活到現在的都是精華,可是人數太少無路如何也當不起忠義歸明軍的稱號了。
如果沒有沈器成率部來歸這個事情,楊振原本已經有意趁此機會將其改編為一個忠義營。
而許廷選所帶來的有關沈器成等人的消息,暫時打消了楊振的念頭,同時也使忠義歸明軍的存在獲得了新的意義。
對此,安應昌其實也是心知肚明。
所以,當楊振詢問他,是想撤銷忠義歸明軍的番號,從此獨領一個千余人的忠義營呢,還是想維持忠義歸明軍的番號,然后大舉吸納沈器成及其麾下各路朝人兵馬的時候,安應昌很快就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那就是,只要他仍舊是整個忠義歸明軍的都指揮使,那么他不介意沈器成率部加入,然后與他分享統領金海鎮所有朝人兵馬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