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的征東軍主力以及金海鎮各路的地方守御兵馬,之所以一直不怎么敢跟清虜大軍打野戰,原因有很多。
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因為在野外缺乏地利條件,缺乏有效防護的情況下,不管是火器編配占比較高的征東軍各部,還是其他地方團營,都扛不住清虜大隊騎兵的沖擊。
楊振自己也很清楚,以往每次作戰,基本上都在他自己選定的地點,在提前構筑好的陣地上進行的。
說白了,他對清虜開展的每一次作戰,除了少量的奇襲作戰之外,基本上都是在自己精心營造好的戰場上開展的積極的防御作戰。
這樣的作戰方法,實際上是比較被動的,等于是等著敵人來打自己。
要想取得戰果,就只能等著敵人掉進自己預設好的陷阱之中。
這樣的局面,楊振當然不想再持續下去了。
然而要做出改變,首先就得從自己麾下人馬的兵種構成上去改變。
現在的楊振,已經有了相對強大的水師,有了能夠依托堅固工事進行防守作戰的犀利火器。
如果楊振在金海鎮一直采取守勢的話,應該說已經可以立于不敗之地了。
但是他不可能一直茍下去,于公于私,他都不可能一直坐擁大軍而不敢正面出擊。
那么接下來,他就要認真考慮怎么把戰爭打到敵人那邊去了。
這就要盡快建立一支能夠與楊振的征東軍主力配合作戰的冷兵器隊伍。
在野外作戰的時候,可以讓他們充當楊振麾下火槍手、擲彈兵以及炮手們的外圍人馬,給楊振的純火器團營一道安全屏障。
在楊振看來,這支冷兵器隊伍,首先要能抵擋騎兵的沖擊,其次他們要能夠抵擋清虜弓箭手拋射的箭雨,再者他們要能夠為火槍手和炮手的彈藥裝填贏得時間。
楊振想來想去,除了盡快編練一大批長矛手、長牌手以及弓弩手之外,也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
于是,楊振就把目光鎖定在新編的忠義歸明軍身上,他們人馬數量足夠,本就多用長矛刀盾弓箭等冷兵器,承擔這種任務的營頭,可以說非他們莫屬了。
就在南歸的途中,楊振跟沈器成、林慶業等朝人將領一路走,一路談。
對于楊振所說的,在嚴格軍紀號令的前提下,大量編練可以速成的長矛手、長牌手以及弓弩手的想法,林慶業極力贊成,而沈器成則是無可無不可。
與林慶業這樣擁有豐富實戰經驗的人相比,沈器成更多的是一個喜歡紙上談兵同時又有點葉公好龍意思的書生文人。
說起兵法謀略來,自信滿滿,頭頭是道,但是一到具體的營務處置、具體的行伍編練以及軍械配備上,就兩眼一抹黑了。
好在這個人對自己不懂的東西,也不強裝懂,由于沈家與楊振已聯姻,所以他也不擔心楊振會害他。
一發現自己搞不太明白楊振所說的那些東西,而行伍出身的林慶業又極力贊成楊振的主張,最后干脆做了甩手掌柜,徑直將自己麾下忠義歸明軍各部整編整訓的事情,都交給了林慶業負責。
一行人一路走一路談,行程也就快不起來。
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四日夜幕降臨時分,楊振一行兩千余人馬,才將將抵達并入駐了洋河口的孤山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