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兩天,楊振一邊派了仇必勇、張國淦等人先行率隊返回旅順口,通報自己即將返回的消息,另一邊則領著張臣、李守忠等人繼續駐留在金州一帶了解各方情況。
停留期間,他一方面接見了從復州城聞訊趕來的呂品奇、徐昌永,問清了金海北路的情況,另一方面也在沈志祥的盛情邀請之下,實地查看了船廠建造的四百料戰座船。
戰座船,其實是一種戰船與坐船相結合的兩用船,既能用于運載大批軍隊將士過海,同時又裝備了火炮、拍桿以及其他海戰器械,能夠直接投入作戰。
它具備坐船的功能,說的是它空間大,行船穩。
而它所具備的戰船功能,說的則是它體格大,威力強。
不過楊振對這個時代所見到的海船已經基本有了“免疫力”,知道很多名頭很響名氣很大的海船根本名不副實。
包括對這個時代的所謂四百料戰座船,他也早就有了預期和預判。
他很清楚,這并不是金州船廠造船的終點。
事實上早在宋元時期,中國的海船或者海戰船的建造就已經能夠達到數千料了。
至少在元初忽必烈下令征服倭奴國的時候,派出的海戰船里就已經有數百艘超過千料的大戰船了,更不用說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所用的兩千料乃至五千料大海船了。
可是現在自己轄內的船廠,才將將能夠造出四百料的戰座船。
雖然楊振已經感到很欣慰了,但是他的心里清楚,這絕不是終點。
在金州停留期間,楊振專門抽出了一天的時間去了船廠,看到了船廠新造的四百料大船。
大船體長八丈七尺,最寬處一丈六尺,艙深僅六尺。
這樣的體長與艙深,如果掐頭去尾的話,單論中從剖面的面積,差不多恰在四百平方尺到五百平方尺。
按照沈志祥等人的說法,這就是這個時代四百料戰座船營造法式規定的尺寸比例了。
就其體長以及甲板的寬度來看,比起一百料、二百料的海戰船來說,的確大出了不少。
可是其六尺的艙深,換算下來也就兩米高,實在是讓楊振有點哭笑不得。
如果再扣除掉底層水密隔艙占用的空間,那么這種所謂的四百料大船,其內部空間可能將將夠到四百料。
當然了,楊振自己也不是什么造船專家,對此自然是毫無辦法。
除了要求把船造的更大,也即是按照四百料戰座船的尺寸比例繼續放大建造,爭取造出幾艘千料船之外,他也無法提出什么具體的要求。
不過他倒是明確對沈志祥說了,將來金州船廠造出來的千料船,要爭取能夠把艙深加到一丈二,同時艙下二層甲板之上,要能安放十門到二十門天佑助威大將軍那樣的重型紅夷大炮。
而且最好是頂層甲板之上,也要能安放三十到六十門現有的能打開花彈的沖天炮。
楊振提出的要求,令沈志祥瞠目結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