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臣不許干政,是明朝的規矩。
雖然執行的不怎么樣,但的確從明初開始,就定下了這樣的規矩。
這兩年,崇禎皇帝接受了朝中大臣的建議,陸續撤回了派駐各地的監軍太監,其實也是這種規矩的體現。
但是,如果皇帝自己主動開口詢問,內臣不得不回答,那就不在內臣干政之列了。
事實上,就是換湯不換藥而已。
然而,外臣們的主要目的,也不在內臣干政不干政,而是要將內臣限制在他們該在的地方,也就是限制在宮里或者皇家事務上。
所以,要不要內臣參政議政,實際上完全取決于皇帝本人。
這兩年,崇禎皇帝撤回了派駐各地的監軍太監以后,其實很快就覺得不對了。
對他來說,朝中文官私心太重,既不可信,也不可靠,讓這些文官監軍,軍隊就可能不聽朝廷號令,從而失去控制。
但是他下旨撤回內臣監軍至今,滿打滿算也才一年而已,實在不好自己打自己的臉,重新將它恢復起來。
只不過在他的心里面,已經再次加強了一種認識,還是身邊的這些太監們更可靠一些。
所以有些不便于跟外臣商議的事情,往往就跟身邊的這幾個內臣大珰議論。
此時此刻,外臣們走了以后,崇禎皇帝就把自己心里面的一些疑問說了出來。
而在場的三個大太監當中,就有與關系密切的司禮監首席秉筆主管東廠兼提督京營太監王德化。
于是崇禎皇帝的問題,雖然沒有點名叫他回答,但是王德化倒是自覺得很,立刻就站了出來。
“皇爺,一些武將跋扈,也是常有的事,不過對于金海伯,老奴還是放心的,請皇爺不要輕信流言。”
去年冬天,有關楊振私通清虜偽帝黃臺吉的傳言,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在遼西和京畿,甚至是京中私下流傳著。
當時,崇禎皇帝拿著薊遼督師府的密報,詢問身邊近侍內臣的時候,王德化就替楊振據理力爭過。
所以,此時崇禎皇帝一表現出對楊振的猜疑或者說疑慮,王德化立刻就猜到皇帝的疑心病又犯了。
“皇爺,您若是不放心,這一次叫人過海傳旨的時候,老奴親自去走一趟,不管他楊振有多大難處,老奴定然說得他盡快出兵”
“嗯,還是算了,海上雖無盜賊,但是風浪兇險,也不可輕忽,且京里也離不開大伴。到金海鎮傳旨封賞的事情,還是叫兵部從職方司找人去辦吧。”
崇禎皇帝對身邊得用的幾個大太監,也是真的好,完全沒把他們當外人。
當下他見王德化這個總督東廠以及京營的大伴,自告奮勇,前往金海鎮勸說楊振出兵,一邊感動之余,一邊自己也覺得沒有必要。
“不過,朕倒不是擔心楊振不肯助剿流寇,他金海鎮的兵馬,跟清虜作戰都能連戰連捷,南下打流寇,自然不在話下。
“然而朕擔心的是糧餉問題啊俗話說皇帝不差餓兵,可是現在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朕這個皇帝實在拿不出多少糧餉來。”
崇禎皇帝不是哭窮,而是真窮,因為當著幾個了解內帑實情的內臣大珰,他根本犯不著哭窮。
“包括這次封賞,朕雖然準了金海鎮的一切所請,也同意了兵部擬定的加封條款,可是一分銀子也給不出。
“朕雖然相信楊振的忠義之心,可是金海鎮驕兵悍將如云,難免其部下生出怨懟之情,萬一去歲傳言是真
“正所謂彼一時,此一時,朕這里已然給不出爵祿糧餉,可若奴酋那邊一再挑撥離間,將來的事情孰難預料”
說到這里,崇禎皇帝搖著頭,嘆著氣,背著手,在大殿之中踱起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