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本以為有了第一次的教訓之后,第二次出兵這么多,又是以江南降順的范文虎部水軍為主,應當能一戰而政府倭奴國。
然而令人大感意外的是,這次元軍兵分兩路,累計十四五萬人馬,卻由于指揮不能統一而屢次貽誤戰機。
最后,面對早有防備的鐮倉幕府軍隊,再次選擇從博多灣登陸的元朝大軍,竟然連全軍登陸九州島的目標,都沒能順利實現。
除了部分先頭隊伍拼死力戰登上博多灣灘頭之外,大量的兵馬戰船曠日持久地漂泊在博多灣外的海面上遲遲無法靠岸。
結果一天天耗費下去,數千艘大小船舶搭載十幾萬人馬在博多灣的外海竟然漂了一個多月,終于,再次遇上了臺風天。
元朝規模龐大的船隊,在臺風中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四千多艘大小船只,最后僅存二百余艘,人馬落海而死,海中浮尸無數。
剩余的人馬倉皇撤離,最后退回到了高麗半島南端的出發地,而安全撤回高麗的元軍已不足三萬人。
忽必烈第二次出兵征討倭奴國,竟然以慘敗而告終,損兵折將累計超過十萬人,這個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也正因為如此,到了老朱建立大明朝的時候,想來想去,便把倭奴國列為了不征之國,不讓老朱家的后世子孫輕易跨海去打倭奴國。
原因就是元朝在其最鼎盛的時候,兩次征討倭奴國,兩次皆是大敗而歸。
當然了,對于元朝征討倭奴國失敗的原因,楊振也有自己的思考。
除了夏秋季節倭奴國周邊多臺風之外,歸結起來主要有這么幾個問題,首當其沖的一個,就是軍需補給問題。
元軍打仗,已經習慣了狂飆突進式的無后方作戰,打到哪吃到哪,往往都是依靠屠殺和劫掠來獲得軍需補給。
但是這樣的作戰方式,對倭奴國來說是不適用的,因為鐮倉幕府時代的倭奴國上上下下都非常貧困,啥也搶不到。
所以元軍第一次征討倭奴國雖然順利在博多灣登陸了,但是四萬人馬搶不到足夠的糧草軍需,最后連箭都打沒了。
其次是戰船的問題,當時的戰船不僅質量低下,而且船上裝備很差,充當海上運輸的工具還湊合,但要用來進行搶灘登陸卻差得遠。
尤其是面對已經有了大軍駐守并且修了防御工事的海岸,那種沒有裝備火炮或者投石機的戰船數量再多,在真正發起登陸作戰的時候也發揮不了多大作用。
元軍第二次登陸作戰之所以遲遲打不開局面,就是屬于這樣的情況,當時的鐮倉幕府征發大量人力,已在博多灣灘頭構筑了大量防御工事,防備來海上的元軍。
結果元軍統帥猩都和范文虎仍舊選擇元軍第一次征討倭奴國時登陸成功的地點博多灣,正中鐮倉幕府大軍的埋伏。
而他們船只雖然很多,多達四千多艘,可是木船上既沒有火炮,也沒有投石機,根本沒有遠程兵器,登陸人馬只能硬著頭皮,頂著鐮倉幕府軍隊的工事和箭雨在灘涂上“沖鋒”。
結果可想而知。
其三則是指揮的問題,當時的元軍兵分兩路,一路從高麗半島出發,聽從蒙元宗室子弟猩都的指揮,另一路從江南的寧波出發,聽從南宋降將范文虎的指揮。
猩都是蒙元宗室出身,弓馬騎射樣樣精通,可唯獨沒打過海戰,對海上情形幾乎一無所知。
當他率領調撥給他的四萬人馬,從高麗半島南端渡海東進,先打對馬,再打壹岐,并于當年六月初先期趕至博多灣海外作戰地域的時候,范文虎的十萬大軍幾千艘船只還未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