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所謂的大筒,其實有點類似于大明朝制造的重型火繩槍九頭鳥,也就是許多史料里所說的抬槍。
崇禎十二年,楊振率隊從寧遠出發北上,救援松山城的時候,隊伍里就曾經攜帶使用過這種重型火繩槍。
其射程比一般火繩槍要遠很多,其威力也比一般火繩槍要大很多。
但是它比較笨重,一個人使用不了,需要兩三個人配合使用,所以號稱抬槍。
楊振在原來的寧遠先遣營時期,曾經編列過一個抬槍隊。
但是后來主力移防金海鎮以后,抬槍隊留在了松山城,編入了楊占鰲的麾下。
現如今如果那些抬槍還在的話,應該已經跟隨楊占鰲移防到安州城去了。
當然了,楊振這次率軍攻伐倭奴國的一些沿海地區,也想要看看倭奴國這邊有些什么樣的火器。
如果他們的大筒,也就是重型火繩槍真的很有威力,那么楊振也不介意重新編練一些抬槍隊,甚至是一些抬槍營。
當然了,除了鐵炮、大筒這些較常見的倭奴用火器之外,楊振在后世的時候也聽說過一些倭奴國所用的別的火器,比如什么國崩,什么石火失,什么焙烙火失之類的。
楊振明白,倭奴國所謂的石火失,其實就是火炮。
而它們所謂的國崩,則是石火失的一種,而且是照著佛郎機后裝子母炮彷制的一種青銅火炮。
國崩這個名字是真的難聽,但最開始從葡萄牙人那里得到佛郎機炮并進行彷制的倭奴國大名大友宗麟,見其威力大,能擊破城墻,便將其命名為國崩。
從此,但凡比大筒大一點的管狀火器,也就是各種類型的火炮,在倭奴國就叫國崩了。
至于焙烙火失,又叫焙烙玉,是一種類似于宋元時期震天雷一樣的火器。
在倭奴國,焙烙指的是有柄的陶罐,而焙烙火失,則是在焙烙陶罐里裝填火藥然后用于投擲的火器。
但是,焙烙玉跟楊振所知道的手榴彈非常不一樣的地方在于,焙烙玉是一種易碎裂的燃燒彈。
倭奴國各地藩主大名使用它的目的,不是利用其爆炸的威力炸死炸傷自己的敵人,而是為了點燃燒掉敵人的戰船、房屋和城樓。
倭奴國多硫磺,因此在黑火藥的配方中比較舍得用硫磺。
所以它們的黑火藥配比跟大明朝以及泛海而來的洋夷都不同,硫磺的比例很大,爆炸的威力不行,但是能很好發揮其放火燃燒的作用。
“這個,國崩或者石火失,卑職也不太懂,總之卑職臨行前并未見到倭奴國船隊使用像我們船隊那樣的火炮。”
對于楊振突然提出的問題,林重蕃先是一愣,緊接著就給出了否定的回答,但是說完火炮的問題,他馬上就又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