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沖天炮的口徑,不僅比飛雷炮小許多,而且比原來的沖天炮也小一些。
但是其身管的長度,卻比飛雷炮長了一倍,照比原來的沖天炮來說,身管也長了一很多,已經有點脫離臼炮的樣子了。
照理說,有了這個特點,它就不應該再叫沖天炮了。
不過這款炮所使用的炮彈,仍然是沖天炮所用的開花彈,只是炮彈略小了一號而已,其他的幾乎一樣,等于是沖天炮的水師營改進型,所以并未改名。
但是有了這些看起來微小的變化之后,專門裝備水師營的沖天炮,其射角就小多了,射程也遠多了。
當然了,這款沖天炮的射程雖比原來大不少,可是跟船上的重炮比那還是差很多。
楊振下令大量裝備它,主要是為了彌補中短距離內的作戰火力之不足。
同時也因為它的體型與重量,照比紅夷重炮要輕很多,到了關鍵時刻可以搬運下船,送到陸地上繼續使用。
事實上,也正是因為有這款水師與陸戰皆可用的沖天炮的存在,楊振下次東征九州島,才沒有帶太多的炮兵團營哨隊前來。
至于瀛洲號的頂層甲板之上,也就是其第四層,除了艦艉樓之外,就是高大的桅桿、密布的繩索、鼓滿的風帆以及奔走忙碌的水手們了。
楊振、李祿、郭小武等人,住在艦艉樓上視野相對開闊的各個艙房之中,依靠事先約定的旗語以及往來通信的“水哨馬”即快哨船,統領指揮著整個船隊。
而張國淦、嚴省三、張天寶、金玉奎、俞海潮、孫登選等人,則分散在船隊的其他主要船只之上,約束管帶著從征各營哨的將士們。
楊振對瀛洲島以東海域的海況并不熟悉,好在在楊振的隊伍里面,現如今有的是熟悉這一帶海況的人。
雖然天公并不作美,在他們一路東行途中,完全順風順水的時候不多,但是楊振所率領的船隊,在林重蕃、仇廣義的領航之下經過了六個多時辰的搶風航行,還是在崇禎十四年七月十七日凌晨,順利抵達了宇久島的一處漁港內。
宇久島上的倭奴,早已經被林慶業、林嗣業兄弟所領的船隊一掃而空了。
而那些跟著五島盛清投降林慶業的倭奴足輕,也被林慶業全部帶在軍中作為雜役仆從軍,參加了之前對平戶島的作戰。
因此,此時的宇久島上已無倭人。
不過先前倭人經營的漁港仍在,五島氏在宇久島經營多年的大莊屋也仍在。
七月十七日的凌晨,距離天亮尚早,抵達宇久島后的楊振下了船,住到了距離港口不遠的五島氏祖居大莊屋內。
所謂的大莊屋,或者說陣屋,其實就是一排布局講究、比較氣派并且帶有一定權力象征的倭奴建筑而已。
而其所謂的氣派、講究,也是相對而言的,大明朝的州府衙署甚至一般的縣衙比都要遜色很多,充其量有點像是大明朝民間地主老財的一處莊子罷了。
也是在這里,楊振再次召見了林重蕃以及之前被林重蕃安置在這里留守宇久島的水營別將,進一步了解了宇久島周圍以及平戶島附近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