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等到上船出海或者登船作戰的時候,再將連接在一起的船只解開。
事實證明,這樣做,不管是在海上,還是在江上、湖上,都非常的危險。
沒有遇到敵襲,那也就罷了,一旦遇到敵襲,尤其是火攻,那簡直是一燒一個準,一燒一大片。
崇禎十四年九月十二日上午發生在倭國相模灣內東北部浦賀港附近的事情,又一次印證這一真諦。
當然了,由張天寶他們投擲的焙烙火失引發的大火,幾乎將海灣內漂浮的受損倭船一掃而光,但是,這場燒了好幾個時辰的大火,卻也擋住了楊振與荷人聯合艦隊試圖從浦賀港登陸的步伐。
三浦半島沿海多山,尤其是面向相模灣的那一側,只有浦賀港所在的海灣內地勢相對平坦,而且直通浦賀港內町。
這也是為什么浦賀港的朝向,不在江
戶灣內,而在相模灣內的原因。
當然了,這同樣也是后來倭國在浦賀北部江戶灣內側重新開埠,搞出一個橫須賀軍港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浦賀港與后世的橫須賀相距不遠,甚至可以說是兩地在陸上是肩并肩背靠背直接相連的。
但是浦賀港與橫須賀港,卻是分隔兩地的,而隔開它們的,正是三浦半島最南端連綿險峻的山地。
三浦半島南端岬角以東,是浦賀水道,是進出江戶灣的門戶,其這個岬角以西不遠的地方,就是浦賀港所在的海灣。
崇禎十四年九月十二日下午,浦賀港所在的海灣內浮木燒盡,煙火熄滅,樂麥阿與楊振指揮的聯合艦隊,再次抵近海灣。
而此時的浦賀港內相對平坦的海岸上,松平信綱、稻葉正則等人指揮的倭人軍隊,早已嚴陣以待。
松平信綱下令從浦賀水道一側拆取過來的數門國崩佛郎機,也部署在了浦賀港的海岸碼頭上,氣氛相當緊張。
但是樂麥阿并沒有直接發起登陸作戰,而是派了一艘小船,載著一名從尹豆大島的俘虜中挑出來的倭人足輕頭目,帶著一封建議雙方停戰講和的書信上了岸。
當然,跟著這封講和書信被一同送上岸的,還有樂麥阿與楊振聯合艦隊提出的與德川幕府的停戰條件。
停戰條件之中,除了荷蘭東印度公司要求開放沿海、全面通商等條件之外,自然也包括了要求德川幕府承認九州諸藩之前與楊振、樂麥阿所達成的和約等條款。
不過,面對樂麥阿派人送去的信件以及提出的停戰條件,松平信綱見信再次暴跳如雷,不僅當場拔刀斬殺了送信的倭人俘虜,而且立刻就下令港內的火炮,一起朝著抵近海灣的聯合艦隊開始炮擊。
然而倭人推崇備至的所謂國崩,遠沒有他們所吹噓的那樣厲害。
或許面對那些沒有火炮的倭人山城,或者只裝備有鐵炮或者大筒的倭人戰船,佛郎機炮的威力出類拔萃。
但是在裝備了數百門重型艦炮也即紅夷重炮的聯合艦隊面前,被稱為國崩的佛郎機后裝子母炮,可就屬于小巫見大巫了。
無論是口徑的大小,彈丸的大小,還是射程的大小,威力的大小,佛郎機后裝子母炮與荷蘭東印度公司大型武裝商船上裝備的重型艦炮相比,那都差的太遠了。
就是與楊振的旗艦瀛洲號上裝備的三十門彷造的重型紅夷大炮相比,那差的也不是一星半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