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振的仔細詢問之下,同時也在何廷斌的翻譯與多副輿圖左證之下,六角源次郎在楊振拿出來的輿圖上,將淀川及其上游支流的位置一一畫出。
如此一來,從大坂灣到京都城的水路一目了然
淀川上游有條重要的支流叫桂川,桂川有條重要的支流叫鴨川。
而鴨川就在京都皇居平安宮的東墻外。
相應的是,桂川距離京都皇居也不遠。
甚至可以說,整個京都城就是建在桂川與鴨川交匯前的兩河之間。
而當年倭人營建這座平安京的時候,所模彷的對象,正是處在尹洛之間的大唐東都洛陽城。
所以,倭人地方諸侯也把到京都面見天皇稱作“上洛”。
當然,倭人地方勢力進京都面見天皇,并一定都是好事。
而且很多時候恰恰相反,對天皇一家來說,并不是什么好事。
不管是在鐮倉幕府時代,還是在室町幕府時代,又或者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的時代,權臣率軍上洛,一般都是為了前來炫耀武力,向倭國其他的臣民們宣示自己的權威。
而天皇或者天皇一家,在這個時候,面對上洛求封的權臣,往往都只是配合表演的小丑。
當然,到了德川幕府時代,這個情況絲毫沒有發生變化。
如果說有什么變化,那也只能是變得更加肆無忌憚變本加厲了,天皇的權威,在德川家面前,早已經蕩然無存了。
崇禎十四年九月十五日夜里,月朗星稀,大坂灣的潮水勐漲,淀川入海口海水奔涌倒灌,走水路挺進京都的時機已經成熟。
而與湯瑪士佩德爾就戰利品的分配達成了一致意見的楊振,也秉承了兵貴神速的原則,在入夜時分下達了一系列率部留守與跟隨作戰的命令。
楊振命張天寶率一哨擲彈兵留守大坂城本丸及其天守閣,命郭小武率瀛洲號、普羅文查號留守大坂灣。
同時命嚴省三率領隸屬金海鎮的十八艘四百料戰船、三十艘平底沙船,以及當日下午從大坂灣內點驗收繳的幾十艘關船,運載其他全部人手走淀川逆流而上。
說是逆流而上,但其實在大坂灣內的海潮作用之下,加上槳手和船帆的作用,船隊行進的速度還是很快的。
而且到了這個時候,眾人也看出中小型的平底槳帆船的厲害之處了。
楊振之所以沒有讓普羅文查號以及瀛洲號一起沿著淀川北上京都,就是因為兩艘巨型夾板船吃水太深。
它們在淀川的入海口附近幾里內,或許行駛沒有問題,但是進入中上游之后,必然會擱淺。
考慮到它們目前已經載重較大,吃水很深,并不適合內河航運,楊振在接受了六角源次郎的建議之后,只得忍痛讓它們留守大坂灣了。
當然了,普羅文查號載重較大,吃水很深的原因,是因為它的兩層火炮甲板共計裝載了八十門重型艦炮。
而瀛洲號吃水較深,也不適合內河航行的原因,則是因為張國淦、張天寶、孫登選他們在大坂城本丸天守閣下的金庫里起運裝船的那些金錠銀錠。
但是不管怎么說,瀛洲號不能去,尤其是普羅文查號不能去,楊振還是感到很遺憾,而且很忐忑的。
雖然楊振一早就不希望普羅文查號跟著前來大坂灣,但是它既然來了,楊振還是很希望充分發揮它的強大火力的。
然而現在,對于普羅文查號的強大火力,楊振是指望不上了。
而之前趾高氣昂的湯瑪士佩德爾及其麾下的荷人紅毛鬼火槍手、烏番奴火槍手們,得知自家的普羅文查號因為船體過大、吃水太深,無法順著淀川河的航道逆流而上,一下子就驕傲不起來了。
包括湯瑪士佩德爾本人,也只能老老實實地乘坐著分給他們的大坂灣關船,跟著其他幾十艘大小船只朔流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