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新造九頭鳥,槍身總長七尺五寸,其中銃管長六尺,粗長皆倍于普通火槍,銃床厚重,長七尺,曲柄,柄長一尺五寸。
槍身全重二十七斤,重量同樣倍于普通火槍,作戰時需要一名輔兵協助,或者將槍體前半部分置于輔兵肩上發射,或者在輔兵幫助下使用支架射擊。
至于這種重型火槍為什么叫九頭鳥,楊振在十二月中旬應邀視察槍炮廠的時候問了幾個人,但是沒人說得清楚。
包括潘文茂、張得貴這樣的軍中老人,也說不清楚,他們只說軍中一直都是這樣叫法。
楊振原本想給它改個名字,但是見到樣槍之后,覺得軍中既然已經約定俗成了,那就繼續叫這個吧,暫時也不必改什么新名字。
就這樣,新造的重型火槍,不論從制作精良的百煉鋼銃管來說,還是從統一定量的顆粒化火藥來說,威力遠超從前,但是它依然叫作九頭鳥,即崇禎十四年制九頭鳥。
臘月二十三日上午辰時,楊振抵達白玉山下的一處槍炮靶場后,見到的正是這款九頭鳥。
在冬日嚴寒之中,楊振先是神情肅穆地檢閱了隊列整齊的三百名入選火槍手,然后隨機從眼前的隊列之中挑中了一個身材高大但卻面相略顯稚嫩的小年輕,指著他說道
“你,出列”
這個面相稚嫩的小年輕,長得有些文弱秀氣,站在一堆五大三粗兇神惡煞多數都已三四十歲的火槍手隊伍里,顯得格格不入。
楊振一眼就在安靜肅穆的人群之中看見了他。
小年輕聽見楊振的指令,神色有一些緊張慌亂,大聲答了一句“是”,然后向前邁出左腳出列,隨后“啪”的一聲立正站定,雙手自然下垂,手心向內貼于大腿外側。
楊振見狀一愣,因為只此一下,他就知道這個小年輕雖然長相稚嫩,但卻是經過了金海鎮的基本訓練的。
“你多大年紀”
“回稟都督,卑職已滿十八”
“昨天用九頭鳥打靶,你打中幾發”
“回稟都督,卑職中九發,累計八十七環,九頭鳥射擊榜排名第三”
“你打八十八環,排名第三”
“回稟都督,正是”
楊振沒想到隨便挑出一個看著最不靠譜的小年輕,居然就是九頭鳥射擊比武的第三名。
能在三百名各部遴選的神槍手中排第三,可是不容易的。
是以,楊振聽見這個小年輕的回答,將信將疑地扭頭看了一眼張臣以及跟在張臣身后具體負責射擊比武的張國淦。
張臣和張國淦兩人自然知道楊振是什么意思,當下一起沖著楊振重重點了點頭。
張國淦還待在說些什么,但見楊振已經轉身過去,于是撇了撇嘴,把嘴里的話咽了下去。
也是在這個時候,楊振突然指著站在那個小年輕身后的另外一名胡子拉碴的矮壯火槍手,說道
“你呢,用九頭鳥,二百步靶,打中幾發,累計多少環,排名第幾”
那個原本還在旁觀的矮壯火槍手瞬間一個激靈,立正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