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克勇的老母、弟弟以及其他家卷,就是在這一次的行動中來到金海鎮安置的。
如今,祖克勇及其麾下官弁士卒們渡海遷來的家人親卷,已經在莊河堡以北英那河下游兩岸,按照分田令分得到了大片肥沃的土地,從此可以安居樂業了。
至于跟隨楊振一起渡海東征倭奴國的將士們,更不用說,東征倭奴國期間人人都發了一筆不小的橫財,東征歸來之后更是盼著早日再有這樣的行動。
除夕之夜,楊振帶著幾個旅順口的主要將領與隨從,再次來到白玉山大營,與大營將士同吃年夜飯,繼續兌現自己與所有將士同甘共苦的誓言,所到之處皆是一片片一陣陣歡呼“都督威武”之聲,軍心士氣可見一般。
與此相應的是,崇禎十五年的正月初一,金海伯楊振帶著金海伯夫人仇碧涵以及自己的長子一起,出城探訪了城外白銀山下一處老移民屯所,進到了一個趙姓老屯戶的家中。
老屯戶五十歲上下,夫婦倆有一個長女和兩個兒子。
長女早已出嫁,如今雖隨夫家居住在屯東頭。
長子已從軍,現在安東城。
次子剛滿十八歲,已經報名應募抬槍營,年后就要離家入營作輔兵。
老屯戶一家院子不小,有三間坐北朝南的土坯房,居中的一間是灶房,進門就看見左右兩個火燒的正旺、鍋里冒著熱氣的大灶臺。
灶房左右各開一小門,通向左右兩間房。
右邊一間是兩個兒子的,現在只有小兒子居住,整個房間里,除了一鋪土炕之外,連個下腳的地方都沒有,有限的空間內層層疊疊堆滿了各種筐筐簍簍。
楊振上前掀開了一個,從里面摸出來一塊又干又硬的番薯干,隨手遞給了抱在懷里的已經一歲半多的兒子。
不到兩歲的小孩啥也不懂,不管拿到什么東西都先往嘴里送。
楊振將那塊又干又硬的番薯干放到他胖乎乎的小手里之后,他立刻就往嘴里塞,雖然咬不動,但咬得專心致志,不亦樂乎。
楊振的長子,如今已經有了對外公布的大名。
就在這次渡海東征倭奴國勝利歸來以后,楊振正式給長子定名楊征倭。
這名字要多難聽有多難聽,金海伯夫人仇碧涵一肚子的不樂意。
可是這個名字是楊振親自起的,而且拍板決定了,誰也沒有辦法改變。
楊振抱著兒子,看了看幾乎被當成倉房的老屯戶兒子的房間,然后轉身進入左邊那間。
這間房是老趙夫婦居住的,里面除了有一鋪土炕以及土炕上簡陋的木頭炕桌,還有土炕角落里卷著的鋪蓋,也沒有別的什么家具了。
楊振也不見外,把兒子往熱乎乎的土炕上一放,自己拉著金海伯夫人往炕沿上一坐,就跟一直處在不知所措狀態中的老趙夫婦嘮起了家常。
楊振問的主要是收成和溫飽。
而屯戶老趙夫婦躬身站著回答了楊振的各種問題。
直到楊振入門向他們自我介紹,他們才得知,來者乃是金海伯楊振楊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