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一時也想不出什么好的辦法,所以干脆就不去想了,而是直接耍賴,告訴徐昌永,要么就別帶那么多馬匹,要帶,就自己想法子。
短短幾天時間,徐昌永又能想出什么法子來?差點愁的頭發都白了。
楊振倒是給了他別的選擇,希望他少帶點馬匹,把沒馬的蒙古兵變成鳥槍手,讓楊振指揮。
剛好祖克勇那邊兒,也要來了二百桿普通火繩槍,而楊振的火槍隊,又苦于人手不足。
這么做,其實是兩全其美。
不過,徐昌永覺得,楊振的提議可能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所以,他非常堅決地拒絕了楊振的提議。
最后,還是他自己去找了方巡撫的兒子方光琛,反復找了好幾次,才請動方光琛,去找袁樞說情,又給他預留了幾艘大船,專門運馬和水。
而且,為了能夠把馬匹順利趕到海船上去,從三月初三清早開始,徐昌永就率部在寧遠河口的一處海岸上,開始了土木作業。
他指揮著麾下三百名蒙古兵,砍樹伐木,挖土搭臺,披星戴月地干了一天一夜,才算是搭起來一個簡易碼頭,可以讓馬匹沿著他們搭建的木制坡道和平臺,直接上船。
就這樣,從三月初一,到三月初四,一共沒幾天時間,然而跟著楊振受命北上救援松山的這些人,個個都是起早貪黑、晝夜不分,累得三孫子似的,簡直是度日如年。
等到三月初四的太陽終于西下,出發北上的時刻終于到來,這些原本應該提心吊膽的人們,卻是個個都松了一口氣,不僅暫時忘掉了北上的風險,反而十分難得地感受到了一種久違的輕松。
總算要離開寧遠了!
三月初四日,黃昏,夕陽的余光照耀在寧遠城以東的一處海岸上,楊振的親兵隊長楊占鰲,高舉著“暫編寧遠先遣營”的大旗,緊跟在楊振的身邊,亦步亦趨。
楊振正在與前來送行的幾個人說話。
寧遠城里的大人物們,比如巡撫方一藻方大人,比如遼東大帥祖大壽,都沒有前來送行。
就連祖大壽麾下的武將們,也沒有一個人前來給楊振、祖克勇、徐昌永等人送行。
對楊振來說,反正大家本來也不熟,他們愛來不來,不來拉倒,他也不在乎。
可是這個情況,卻讓祖克勇和徐昌永感到非常失落,而徐昌永更是罵罵咧咧,極為不滿。
當他們兩個人得知巡撫大人不來、祖大帥也不來,就連以前關系不錯的同僚祖大樂、吳三桂等人,也都不來送一送自己之后,心情非常落寞。
而且,緊折騰了幾天,人困馬乏,也懶得繼續站在海岸上吹冷風,早早地就乘著小舟,上了自己乘坐的海船,補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