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得貴說到這里,看了看楊振的神色,然后繼續說道:“要是宣府楊總鎮在那邊兒冒蒙兒又替大人給誰家下了聘,那可就弄岔劈了!咱們自己辦利索了,也叫他們少費點心!”
楊振見張得貴這么說,略想了想,沖他點了點頭,說道:“好!早定早好!這個事情就交給你了,納采的事情,我不在也一樣可以進行,你就看著辦吧!”
對于張得貴的心思,楊振多多少少還是有一些了解的,張得貴不愿自己與宣府鎮那邊走太近,自有他的考慮。
因為當年楊振叔侄倆曾經有過廣寧后屯衛指揮使之爭,當時張得貴站在楊振這邊,可是把楊國柱給得罪透了。
楊振的叔父楊國柱雖然沒有能夠繼任廣寧后屯衛指揮使,可是后來混得也不錯,一步步混上了宣府鎮總兵大帥的位置。
楊國柱本人有了今天的地位,對于當年的叔侄之爭以及叔侄之爭中廣寧后屯衛老人的各種站隊和裂痕,早已并不在意了。
但是張得貴他們這些當年站在楊振這邊的人卻是十分擔心,一來楊國柱地位更高了,二來過繼給楊國柱做嗣子的楊振弟弟楊捷,眼看著也長大成人而且升官發財干得不錯。
所以,張得貴非常希望楊振趕緊成家,生出一個廣寧后屯衛指揮使的繼承人,只有這樣他們這些當年力主楊振世襲的老人,才算是沒有白白得罪了楊國柱。
當然了,他的這些心理,楊振略一琢磨,也就明白了,不過他們這些與廣寧后屯衛的存續有關的心結,在現在的楊振這里,其實根本不值一提。
他的這個便宜叔父楊國柱,現在貴為宣府鎮總兵官,麾下所領人馬過萬,將來會成為被崇禎皇帝調集到山海關外歸洪承疇節制的八大總兵之一。
這樣舉足輕重的人物,自己是一定要借助叔侄關系予以拉攏利用的,不管過去叔侄間有多少齟齬爭執,起碼這份血脈親情還是很管用的。
而且楊振也很清楚,張得貴他們所擔心的問題,根本就是杞人憂天,楊國柱并沒有算計或者妨害自己親侄子的意思。
這一點,現在楊振身邊的人當然不知道,可是兩世為人的這個楊振,卻知道得清清楚楚。
歷史上楊國柱在錦州城外戰敗,撤退到呂洪山下的時候,再一次陷入了滿韃子大軍的包圍,這個時候,敵人來勸降,他的部將也勸降。
但是楊國柱卻說,這個地方是我侄子被殺的地方,我侄子能為國死戰,我這個作叔父的豈能不如我侄子。
歷史記載,楊國柱說完了這些話之后,隨即拔劍自殺,他的部下們有的追隨其后自殺殉死,有的突圍戰死,只有極少部分人馬力戰到最后被俘投降。
不得不說,那時候的不少中國人,還是很有一些氣節與風骨的,不少人還是崇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信條,關鍵時刻還能做到寧死不屈。
不像幾百年后,多少人信奉好死不如賴活著的所謂勸世良言,為了茍且偷生,上演了無數奴顏婢膝的丑行。
就此而言,楊國柱及其所領的宣府兵,正是楊振當前最需要的,而且是最強有力的臂助之一,雖然他不想將婚姻大事交給別人做主,但是卻并不意味著他會疏遠自己的叔父。
不過,對于張得貴這些人的心理,他也能夠理解,只是需要將來找個合適的時機,盡快化解其中的嫌隙。
且說兩個人在總兵府的內院里面說了大半個時辰,楊振把該囑咐的事情都囑咐了,張得貴方才安心離去,又忙著安排各種事務去了。
楊振這一行率領的人馬雖然不多,可是需要準備的軍需物資卻是不少。
一人需要雙馬,其中一馬用于乘人,一馬用于馱運槍炮彈藥,以及食物補給之類的東西。
有了協理營務處,有了楊振早前明確的彈藥基數標準,這些預備作戰物資的事情,就不再需要楊振本人去親力親為了。
事情安排下去之后,自有張得貴領著協理營務處與祖克勇、徐昌永、張臣和李祿等人商量著如何預備,楊振本人反倒輕松了下來。
就這樣,楊振回到自己的住所,一覺睡到了傍晚時分,直到麻克清領著另外兩個總兵府里的仆人將晚飯做好,送到楊振的房里,把他叫醒。
總兵府后院里多了一老一少兩個幫手以后,麻克清做事從容多了,也輕快多了,里里外外收拾得也干凈了,準備的飯菜賣相也好看了一點。
楊振雖然不在乎這些,但是有人伺候著的生活,肯定要比一切全靠自己動手好得多了。
楊振叫他們一起坐下來吃飯,他們幾個人卻驚慌推辭,死活不肯,楊振無奈,也只好隨他們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