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省三之前在水師里打混了那么多年,如今自然還是要作為水師來用的。
楊振命他帶領自募的親族同鄉灶戶子弟三百余人,以登州豪強于樂吾自備的二十余艘大小海船為依托,組建起征東先遣營的第三支直屬船隊,以其管帶千總官,入駐小凌河口的水手營沙洲島,并受俞亮泰節制。
如今俞亮泰的船隊,要經常沿著小凌河、烏欣河、小沙河往返于紅螺山和松山城附近,所以水手營沙洲島上兵力嚴重不足。
島上的深壕、高壘、糧倉、營寨、望樓、碼頭,雖然初具規模了,但是環島的圍堰、堤壩以及守島的高地炮臺,差距仍大,需要盡快完工。
讓嚴省三帶著他募集的三百多親族同鄉灶戶子弟上島駐守,一來可以補充島上力量,二來可以壯大船隊力量。
再者說,松山城內格局不大,一時也駐扎不下太多的人馬,就算能夠騰出地方,讓他們駐扎在城內飽食終日也不是辦法。
至于張天寶及其募集來投的三百余人,楊振則將他們編為了征東先遣營的擲彈兵預備隊,以張天寶為擲彈兵預備隊管帶,統歸李祿指揮。
擲彈兵作為兵種,沒什么技術含量,只要身體強壯,膽子大點,差不多是個人就能干得了。
而他下面的三個臨時百總、三十個棚長,一樣獲得了留用,臨時百總繼續充任事官,待將來練兵有功或者作戰有功,再進行正式的任命。
除此之外,郭小武的姐夫王余祐所領的三百來個淘金工,則被楊振調派給了新晉守備金士俊,叫金士俊統帶了,駐扎在松山城的東門外,投入到東門外的棱堡工程上去。
王俊、張天寶、王余祐這些草莽出身的人物,初來乍到就被楊振授予正七品武職,管帶三百余人,心里正對楊振感激不盡,對于楊振的這個調派分配,自然毫無二話。
唯一出了一點波折的人物,是登州豪強武舉人出身的于樂吾。
楊振原本想要以于樂吾所部人馬,在征東先遣營內單獨再設一個專門從事工事構筑的隊伍,但是這個想法剛提出來,就遭到了于樂吾的委婉拒絕。
武舉出身的于樂吾,自恃一身武藝精湛,刀槍劍戟弓馬騎射樣樣精通,所以一心要當騎兵,好去沖鋒陷陣為父報仇。
鑒于此,楊振只得提議,將于樂吾自募的八百多人一分為二。
于樂吾本人帶著于家自己的家丁隊伍和一些經過訓練的棲霞鄉兵,共計四百余人,被楊振調給了祖克勇指揮,如數撥給長矛、弓弩、甲胄、三眼銃以及鞍具戰馬,按照重騎兵進行裝備訓練。
剩下的四百來個淘金工,則以同來投軍的于樂吾的叔父于可進為管帶,統一編為了征東先遣營的炮兵預備隊,被楊振一股腦兒地調派給了楊珅指揮。
先前楊珅從宣府一帶招募的一千二百多宣府兵,分別被火槍隊占去了四百,被擲彈兵隊占去了四百,最后留給炮隊的只剩下四百多人。
對于這一點,楊珅自是無話可說,可是這樣一來,炮隊人馬就比較薄弱了,加上原來陸續填補的人手,眼下征東先遣營的炮隊人馬,一共才六百來人。
若是沒有沖天炮的大批量鑄造,那么由這些人馬負責大將軍炮、佛郎機炮,以及其他雜七雜八的虎蹲炮、碗口銃、九頭鳥之類的小炮,也差不多夠用了。
但是現在,有了沖天炮的試射成功和批量鑄造之后,按照十人一門沖天炮的編配,炮隊的人手,一下子就顯得捉襟見肘了。
至此,楊振給炮隊一次補充了四百多人,炮隊人馬總算是超過了一千之數,與火槍隊、擲彈兵隊差相仿佛了。
到了當天傍晚,楊占鰲一行從登萊、河間帶回來的各支新募人馬,終于分派到位、安排妥當,與此同時,已經連續陰沉悶熱了好幾天的遼西大地,也終于迎來了一場酣暢淋漓的瓢潑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