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灣里沿著島岸,已經用土石木料建起了簡易的碼頭,倒是適合他們在這里臨時停靠。
楊振的座船進了海灣里面,早有仇震海他們之前派駐到小筆架山島駐扎的幾棚士卒,奔走在碼頭上,揮舞著手里的旗幟,引領整個船隊的船只安全停靠。
等到整個船隊進港完畢,楊振在仇震海、張臣等人陪同下,上了碼頭,一路登上了這一世由自己命名的小筆架山島。
小筆架山島上并沒有什么山,這個形如歪葫蘆的無人荒島兩端大而地勢略高,中間窄而地勢略低,遠看其南北兩端如同雙峰對峙形似筆架,故而后世就有了小筆架山的名稱。
仇廣義等人在島上修造的碼頭,正處在歪葫蘆小島的葫蘆腰上。
楊振等人在仇廣義的引領下,沿著他們開辟的道路,從碼頭處一路拾階而上,很快整個小島的全貌便呈現在他的面前了。
與仇震海、仇廣義先前報告的情況一樣,島很小,南北數百步,東西最窄處不過數十步而已,上面灌木荊棘叢生,雜草亂石遍布,沒有水源。
好在仇廣義等人,已經按照楊振的吩咐,在島的中間地勢較低的地帶,已經挖建了一批地窖地洞地窩棚,存了糧,存了水,存了柴,也存了一些彈藥補給。
他們還在這個不大的島上,構筑了不少的工事,通過幾個相互貫通的十字壕,將整個小島的南北兩端與東西兩側連到了一起。
這些地表下壕溝與地窩棚相連,可以讓他們缺乏樹木遮擋的島上比較隱蔽地開展活動。
楊振上了島,一邊看,一邊對仇震海、仇廣義他們的做法贊不絕口,直夸他們能舉一反三,想得長遠。
楊振領著眾人上島,沿著往北的一條溝壕,一路抵達了整個小筆架山島北端的最高點,趁著霧氣未全散盡,站在最高處,拿著千里鏡往西眺望。
但見遠處的海岸上霧氣繚繞,除了隱約可見山勢連綿之外,什么也看不清楚。
再往近處觀看,就見一葉扁舟,正趁著霧氣與海浪離島而去,朝著海岸方向快速接近。
那是郭小武率領的哨探小隊。
小筆架山島與西邊的海岸相距不遠,也就兩三里地而已,所以沒過多久,郭小武他們乘坐的船只就消失在了曲曲折折的海岸線上。
楊振舉著千里鏡,又往小筆架山島南邊海上觀察,只看見大筆架山如同一艘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巨艦,在海面的霧氣之中若隱若現。
尚未消散的霧氣,給楊振一行提供了掩護,尤其是給郭小武一行登岸哨探提供了掩護,可是也遮擋了他們觀察的視線,楊振手里即使有千里鏡,也看不了太遠。
遼西十月初的清晨,已經十分清冷,楊振在小筆架山島上停留了一會兒,便下了島,重新回到了船上,耐心等待郭小武他們歸來。
多鐸和豪格率領的南下兵馬,已經離開松錦前線一天一夜了。
按照滿韃子巴牙喇營、阿禮哈超哈營的行進速度,多鐸、豪格率領的前鋒兵馬,恐怕早已盡抵達寧遠城下了。
楊振自知不可能追上多鐸和豪格的前軍,更不可能趕在多鐸和豪格的前面,在他們的必經之地上設伏。
如果說,他曾經有過這個機會的話,那么現在這個機會也已經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