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蘇言停掉其中一種武器的生產線,也能為其他幾條生產線每條增加百分之二十五的生產值,這是平均下來的,他也能夠指定專門生產一種武器,以換取該類武器每月產量暴增。
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的卡賓槍并不是后世一戰二戰中的那種已經成熟的槍械,而是于1801年在法國東北部默茲河邊的沙勒維爾兵工廠生產的滑膛燧發槍,換而言之,它是拿破侖戰爭時期的產物。
雖然這把卡賓槍的生產年份是差不多一百五十多年以后的拿破侖戰爭時期,但它的裝備對象只是龍騎兵和獵騎兵,這種槍械口徑比步兵裝備的滑膛槍更小,射程、威力和后坐力也都被減少了,適合騎兵在馬背上使用,而不適合步兵使用。
投入2500兩白銀升級輕武器兵工廠后,蘇言又著手在泉州城周邊劃出兩個村子建設紡織作坊,為未來的軍服工廠打好基礎。
手工業作坊是經濟興盛的基礎,紡織作坊正是其中的一種,蘇言之前攻克泉州城時獎勵了一個珍妮紡紗機的技術,不過一直沒有投入運用,他便準備興建紡織作坊的同時,讓掌握這門技術的紳士何久云親自指導制造紡紗機,再交給作坊內的工人使用。
福建省一直都有種植木棉的傳統,從明初時,明太祖朱元璋就鼓勵百姓在農閑之余種植桑、棉之類能夠制成衣裳的經濟類作物,因此蘇言這里并不缺乏原材料。
他要先在泉州這里試驗一下,如果建成的紡織作坊在珍妮紡紗機的加持下能夠生產出更快更好的棉線,那他就可以在全省范圍內推廣開,等后面再解鎖出飛梭科技,生產出來的布不僅能供給全省全國,再大量出口海外也不是問題。
之所以選擇在泉州,還是因為這里海貿發達,未來生產的布能夠從泉州港賣到其他港口城市和國外。
在地圖上尋找了一番后,蘇言便敲定了設立紡織作坊的地方,支付了2100兩白銀修建了兩座作坊區,作坊區需要花費兩個月的時間才能建造完成,屆時一整個村子的百姓除了耕種水稻、番薯外,還要專門劃出一塊地種植木棉樹,他們家中的院子里也可以種上幾顆桑樹養蟬,收獲的木棉和絲可以用來制作成自己家里穿的新衣裳。
一整個村子都可以算是一個工廠,蘇言會派人來定期收織布,按照織出來的數量和質量來給最優秀者發放獎勵,他們的工資也是以數量來結算給他們的人工費。
棉和絲都是蘇言的人運過去的,還提供了紡紗機給他們使用,能給他們結人工費都是對他們的恩賜。
不然他完全可以派人去牙行買一群流民,自己開工廠讓流民去干,只要包吃包住不用發工資,直接化身黑心資本家。
反正這里的流民買來以后逆來順受,完全是蘇言的私人財產,只要給他們一口飯吃,他們就不會想著反抗自己。
但是蘇言不想這樣,他想盡可能讓自己治下的百姓過上好日子。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