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排士兵單膝跪地為步槍進行裝填后,第二排的士兵隨即在軍官的喊聲中舉槍齊射,第二次射擊由于清軍奔跑著將雙方之間的距離拉近,因此能夠對清軍造成了殺傷,隨后,第三排士兵也舉槍射擊,又將清軍射殺一片。
三輪齊射過后,清軍鳥銃手終于進入了他們理想的射擊距離,跑在最前面用盾牌掩護他們的刀盾手停了下來,反身后撤,露出跟在他們身后的兩排鳥銃手,前排鳥銃手當即舉槍,朝著對面的明軍開槍射擊,射擊過后也不管戰果如何,將鳥銃立在身前進行裝填。
同時,他們身后的鳥銃手向前走出約莫十步的距離才停止前進,在蘇辭驚愕的目光中停止前進,舉槍射擊,對面的明軍頓時倒下數十人,但這時第一排的明軍也完成了裝填,舉槍朝著那還在裝填的鳥銃手打出一輪齊射,清兵當即倒下一片。
第二排清兵這時完成了裝填,他們快步上前,在前排步卒身前十步的距離停下,就在他們站穩腳跟,正準備舉槍射擊時,明軍也舉起了步槍,那些清兵看著對面瞄準自己的黑洞洞的槍口,心中緊張,也顧不上瞄準就扣動了扳機,雙方幾乎是在同一時間打出了齊射。
清軍隊列中頓時響起一陣慘叫,數十人中彈倒下,明軍一方也倒下數十人,但線列步兵并沒有因此而出現動搖的跡象,他們毫不猶豫地補上了空位,蘇辭這時終于看明白了清兵的戰法,此戰法與“徐進射擊”大致相同,但清兵僅排列出兩排鳥銃手,第三排則是手持冷兵器的近戰步兵,在近戰步兵身后又有手持戰弓的弓手。
蘇辭推斷,清兵在打出數輪齊射,將雙方距離拉得很近之時,第三排的近戰步兵就會發起沖鋒,與他們展開白刃戰。
而事實也的確如此,清軍此陣名為鳥槍三疊陣,以前排鳥銃手的射擊削弱敵人,隨后展開白刃戰擊潰敵軍,數十年后,也就是康熙朝的時候,清軍又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大名鼎鼎的“九進十連環”戰術,在與噶爾丹的戰斗中大顯神威。
雖然還沒有發展到九進十連環,但這套戰法在面對同一時代的天朝境內的任何一支軍隊都能夠取到成效,然而清軍不幸的是,他們遇到的是一支科技水平比他們高了半個世紀的精銳之師,后者士氣高昂,損失慘重也不會輕易潰敗。
因此,接下了兩輪齊射,他們也絲毫沒有潰敗或動搖的跡象,反而是清軍鳥銃手在遭到了兩輪齊射后,已經出現了輕微的動搖。
同樣的現象出現在戰場的兩翼,以鳥銃手為先攻的清軍在火器對射中絲毫占據不到一點便宜,隨著他們的推進,出現的傷亡也就越來越多,哪怕是他們身后的弓手提供了火力支援,仍然無法敵過對面的明軍。
看著對面那一個個面無表情,仿佛不畏懼死亡的明軍,每一個清兵的心里都產生了一絲絕望——他們有種荒謬的想法,仿佛那些明軍一個個都是悍不畏死的,無法被擊敗的,不然從戰斗開始到現在,他們似乎都沒有看見那些明軍里有人露出恐懼的表情。
更糟糕的是,此時的風力并沒有減弱,那些心生恐懼的清兵裝填彈藥的雙手不住的顫抖,他們從藥囊倒出來的火藥有許多隨風吹走,他們的目光一直盯著對面有序裝填的明軍,并沒有發現這件事,然后又照常將彈丸塞進槍管里,抽出通條緊張地鼓搗著,希望能夠趕在對面之前完成裝填。
終于,就在他們將通條拔出來,想要舉槍瞄準時,卻發現燃燒的火繩居然不知何時被風吹滅,他們連忙就要重新點燃火繩,可對面的明軍絲毫不受影響,再次打出一輪齊射。
這下,清軍鳥銃手終于沒有了繼續與明軍對射的勇氣,他們驚恐地轉身后撤,將脆弱的后背暴露在敵人的槍口之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