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3年2月8日,伊拉克地區,巴格達。
經過數月的圍攻,巴格達,這座奧斯曼帝國在伊拉克地區的首府已然快要陷入絕境之中。
古老的城墻已經被夏軍火炮轟擊得滿目瘡痍,那長著爬山虎的城墻表面到處是坑坑洼洼的被炮擊后留下的痕跡,一些城墻上的墻垛也被炮彈砸得粉碎,上面還能夠看見已經風干凝固了的暗黑色的血跡。
在一段被炮彈擊碎的墻垛后面,一名手持火繩槍的土軍士兵恰好走過,他看著那被擊碎的墻垛,眼中閃過一抹轉瞬即逝的畏懼之色。
在上個星期的戰斗中,他就親眼看見一名站在這里的士兵正在借助墻垛掩護裝填的時候,一發炮彈恰好擊中了這里,在擊碎墻垛后連帶著將發面躲著的士兵也一并砸死,那個倒霉蛋的半個腹部被削去,腸子飛到了不遠處一個家伙的肩膀上。
雖然巴格達城在歷史上不缺被圍攻的經歷,但那都是冷兵器時期的事情了,守軍完全可以依靠高大堅固的城墻長期堅守,但在熱兵器時代來臨,尤其是火炮的出現,守城也沒有以前那么容易了。
好在巴格達軍民還牢記發生在四百多年前的那場慘劇,四百多年前,蒙古帝國攻陷巴格達,對城中進行洗劫屠城,雖然現在巴格達城內的軍民并非四百年前親歷者的后代,但他們對東方侵略者的恐懼還是難以避免的扎根在心里,
因此,在對東方侵略者的恐懼心理的驅使下,巴格達軍民上下一心,共同在穆斯塔法·居爾居帕夏的領導下團結起來抵抗夏軍的圍攻。
然而即便如此,在夏軍的優勢火力之下,這座城市的城防壓力也幾乎到達極限,雖然城墻還能夠保持屹立,但是攻防雙方的心里都非常清楚,城墻隨時都可能倒塌,到那個時候,將會徹底決定這座城市的歸屬。
“伊利亞斯,走了,別在那里愣著了。”
同伴的呼喚讓這名土軍士兵回過神來,他看向呼喚著的同伴,邁步朝他走了過去,但他才走出幾步,就突然聽見城外夏軍陣地的方向傳來了一陣動靜。
士兵們對這個動靜非常熟悉,他們看向正在集結,將一門門火炮的炮衣掀開,準備裝填的夏軍,臉色皆變了變,這名叫做伊利亞斯的士兵的同伴顧不上其他,連忙拿起腰間的號角,鼓起腮幫子奮力吹響。
隨著示警號角聲響起,整座巴格達城就好似開啟了某個開關一般,士兵們皆拿著武器從各自的營房內跑出來,跑上城墻,就在城中守軍集結的同時,城外夏軍也在為火炮進行裝填。
在火炮裝填完畢后,隨著軍官們的命令下,一字排開的步兵炮皆發出怒吼,再次向城墻發射出致命炮彈,就好似過去幾個月隔幾天就會發生的場景的重演一般,炮彈呼嘯著砸在城墻上,讓整道城墻都開始顫抖起來。
城墻上不斷跑動的土軍士兵沒有注意到,在他們身下踩著的城墻表面,在被炮彈轟擊過的地方,不知何時已經裂開了一條裂縫,準確來說是已經多處裂開了多條裂縫,那裂縫在炮彈的轟擊下緩慢向四周擴散。
隆隆隆——
巴格達城內的居民已經對那如同雷鳴般的炮擊習以為常,但他們仍然會躲在家中,向他們信仰的阿拉祈禱炮彈不會越過城墻,砸在他們的頭頂。
不過,今天的神靈雖然如他們的愿,庇佑他們免遭炮彈砸頭,但是卻并沒有庇護那搖搖欲墜的城墻不會在這場炮擊下倒塌。
在夏軍炮兵連續三輪轟擊后,城墻終于不堪重負,等土軍士兵察覺到不對勁的時候,城墻表面的裂縫已經擴大了數米,整段城墻都搖搖欲墜起來。
土軍士兵們察覺到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他們尖叫著向城墻底下跑去,但還沒等他們全部疏散完畢,城墻就終于承受不住壓力,在人們的尖叫聲中轟然倒塌。
轟——
這一刻,城墻倒塌,塵土飛揚,因為倒塌而飛濺的石塊幾乎將周圍百米內的范圍都籠罩在內,從天而降的石塊如雨點般砸在那些暴露在空氣中的土軍士兵,將他們打得頭破血流,哭爹喊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