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濬彷佛也想到了這一問題,眉頭不由深深地皺了起來。
一時間,牙府陷入了寂靜。
直至半晌過后。
潘濬方才咬牙開口道:“可你有沒有想過,一旦劉備發兵襄陽,會是個什么結果?”
這一點,他顯然早就已經想到了,只不過之前的時候不太好說透。
到了現在,潘濬卻是不能再繼續遮掩了。
因為他覺得,自己要是再不說的話,陳逢可能就要背上一個背主之賊的名頭了。
這可不是什么好事。
更為關鍵的是,他覺得陳逢眼下不應該輕動,等到時機來臨,再去行動的話,或許結果會好上很多。
畢竟,他本身也對劉表父子沒什么感情,也覺得他們都不是好老板。
所以他的這番話,與其說是在制止陳逢,不如說是在勸說,側面勸說。
“那就只能讓大公子去決斷了。”陳逢微微一笑,一副完全不在意的模樣。
這本來就不是什么值得注意的事。
一來,劉備好不容易積累的人望,讓他無論如何也做不出號令將士戰場嘩變這等事。
而且,嘩變對象還是對他有恩的劉表之子劉琦。
因為劉備這么做了以后,他前時積累的所有人望、人脈……包括一切的一切,都將會徹底崩塌。
二來,沒有法正這樣急功近利的人在身邊,他還不至于急躁……就算是變了,也一定會再三猶豫。
就像是歷史上法正勸劉備取益州一樣,再三猶豫過后,他雖然還是取了,但卻錯失了良機,更是因此耗費了整整五年。
從這一點就能看出,劉備壓根就不是一個梟雄……不管是不是太過珍惜名聲,最起碼他一輩子都是這樣的人。
臨死之前,他甚至還說出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名言警句。
結合這句話來看,那時的劉備大概有些后悔趁勢取了益州,從而導致一系列的惡果……或許。
所以就算是劉備被某些人勸動了,他也一定會猶豫猶豫再猶豫……這般猶豫過后,陳逢的腦門上無論如何也不會有背主之賊了。
畢竟,他又不會只看著劉備猶豫的,真到了那一步,他再怎么也會做出反應。
最起碼,也會洗白自己。
當然,以上都是在不知道歷史的情況下,猜測出來的最壞結果。
最關鍵的一點,也就是第三點……
按照歷史推算,曹操馬上就要南下了,到那個時候,劉琦真的還會在意這支軍隊的歸屬嗎?
那般情況一出現,劉琦不舉著歡迎的大旗過去找劉備,就已經很對得起自己諸侯的臉面了好嗎?
因為荊州除了劉備之外,大部分人都是有恐曹癥的。
劉琦,也是一樣。
潘濬聽到陳逢的回答,愣了好一會兒之后,方才愕然道。
“所以,你是已經決定了嗎?”
這句話,表面是在問陳逢是不是已經決定要幫著劉琦淦劉琮了。
實際上他卻是在問,陳逢是不是已經決定了要借此機會幫劉備起勢。
但他卻沒想到,陳逢居然給了他一個極為奇怪的回答。
“決定?我?”
陳逢一臉古怪道:“當然是將一切都交給大公子決斷了,你想什么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