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惡性競爭,導致鋼材成本稍微出現波動,船企就要面臨虧損。
一年造了幾千萬噸位的船舶,結果行業總利潤只有十幾億美刀,這就是目前造船產業的困境。
其實東亞三大造船國都知道這樣下去不行,但是他們根本停不下來,只能拼命卷下去,直到其他兩家徹底完蛋,然后壟斷整個造船行業,才可以終結這種惡性競爭的局面。
作為目前全球第四大造船國,呂宋面對這種情況那怎么辦?
其實也無法改變當前局面,只能參與到內卷之中。
好在新呂宋造船公司背后有智人公司在全力支持,本身擁有各種新技術的加持。
造價工程師給眾人粗略解釋了一下:
“采用船體一體制造之后,我們可以減少10~25%的原材料浪費,另外我們的船體材料是硅鋁鋼,材料成本大概為原來的40%;人工成本為原來的33%左右;動力系統現在已經完成全面國產化,大概在原來都75%左右。”
黃偉達、伊諾等人的數學都不錯,在心里面盤算了一下,就計算出大概的情況了。
按照目前東亞各大船企的成本作為參考基值。
則新呂宋造船廠的人工成本為10%、材料成本為10%、動力系統成本為9%、其他成本21%。
其總成本相當于東亞各大船企的50%左右。
這還是因為要給其他兄弟企業留足夠的利潤,不然成本還可以在壓低10%左右。
也就是說,三星重工造一艘6500teu的集裝箱船,成本需要8450萬美刀左右。
而新呂宋造船公司造同樣一艘6500teu的集裝箱船,成本卻只需要4225萬美刀左右。
顯然這種差距已經非常恐怖了。
造價工程師笑著說道:“其實大家還忽略我們公司的另一個優勢。”
“另一個優勢?”黃偉達一時間沒有反應過來。
“就是造船速度。”造價工程師提醒道。
頓時在場的所有人都反應過來了。
新呂宋造船廠的造船速度確實非常快,甚至可以用神速來形容。
以眼前這艘6500teu集裝箱船為例子,如果采用新工藝,船體大概只需要兩個月就可以完成。
然后開始內部艙室的二次調整、燃氣輪機安裝、船島制造、配套設備安裝,最后進行舾裝。
估計130~140天就可以完成這艘船的建造。
這個速度,對于其他船企動輒建造一兩年的大型船只而言,簡直是吊打。
單位成本只有50%左右,單位建造時間更是不到一半。
新呂宋造船公司在各個方面累積下來的優勢,加在一起之后,就變得更加明顯了。
“科技果然是第一生產力。”黃偉達感嘆起來。
伊諾轉過頭問道:“黃設計師,我聽說船舶設計中心還打算添加一部分節能設計?”
黃偉達點了點頭:“嗯,正在研究,不過不是在這艘實驗船上測試,大概率要在下一艘船上測試。”
“是什么設計?”另一個工程師好奇的問道。
黃偉達也沒有藏著掖著,直接向眾人粗略介紹了一下幾種節能方案。
謝謝各位親的支持(w`),求訂閱、收藏、月票和推薦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