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嚴掛了電話,他剛才提了一句承諾這事,又廢了不少口舌和周冬魚繞來繞去的,不但把周冬魚說煩了,他自己也煩。
收拾心情,楊嚴決定去走一下索橋,然后到海灘上去曬曬太陽,觀賞美景。
這一路游覽下來,楊嚴的心都沉靜了,尤其是近期周圍這一片因為要拍戲,人很少,格外地幽靜。
他甚至還去體驗了一下水療,晚上回到小屋,楊嚴睡得格外香。
第二天,他起了個大早,去看非誠勿擾劇組拍戲。
葛大爺真的是個優秀的演員,他的演技確實很厲害,而且什么樣的角色都能演得很好。
演員就該像他這樣。
楊嚴看他拍戲,從來不會覺得他在演自己,他演的就是角色。
甚至可以說,那一刻他就化身為角色,只是生活在鏡頭前。
這次拍攝《雪豹》,他也想這么試試。
之前半年可能是因為剛剛進入電影學校,他覺得自己其實比跑龍套的時期更加注重方法了。
并不是說“方法派”,應該說,在他過分追逐各種學派的區別時,不正是另一種對方法的追求嗎?
而你在葛尤的身上,是很難看到各種學派的清晰痕跡,似乎什么都能看到些,卻又不雜亂反而是融合的很好,甚至可以說恰到好處。
當然,葛尤他的演技是渾然天成的,而如果讓楊嚴這么瞎演,很有可能就是“四不像”了。
所以,還是需要追求“方法”、重視技巧,他要一點一點地探索什么表演更適合運用哪一個學派的表演方法。
然后熟練掌握、最終融會貫通。
這很難,但是楊嚴不得不這么做。
只有把表演掰開了、揉碎了一點一點去分析它,才能夠最終掌握它。
否則,20多歲的時候,你被人夸演技好,30多歲的時候,你的演技進步甚微,你真的還會比你的同齡人好嗎?
他清楚的知道,如果他的演技沒有提升,一直是吃老本的話,就算他能夠知道哪一部電影或者是電視劇是更為優質的項目,但是人家會選擇他來出演嗎?
又或者是他能夠撐得起來一個好項目嗎?
這幾天,他就在拆分、研究葛大爺的表演,雖然對方根本沒有刻意運用不同的技巧。
但是,就像導演拉片、就像學生做理解,一部電影、一篇文章,它的鏡頭語言、它的段落思想,可能在創造者眼前是沒有什么意義的,但是,在學習者面前卻意義不凡。
所以,在讓周冬魚簽到的同時,楊嚴在三亞也給自己安排了一周的培訓課,特別自覺,日日拍照打卡發微博。當然微博上的內容,也就是一些風景照。
他也不好總提《非誠勿擾》,不然就是蹭熱度了。
一周之后,胡軼韜同志帶著玩得特別開心的家人和玲花一家人來找楊嚴集合了,下午他們就要坐飛機回燕京。
明天,他就要進組拍攝《雪豹》,簽約意向在幾個月前就已經達成,并且隨后就簽過合同了。所以,他沒什么其他想法。
明天定定心心地進組拍戲就是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