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兩隊,前面的按串兒撤棚,一邊撤,后頭的人拿著鐮刀割參葉,然后開始動手起參。”
許世祥是副業隊長,起參當然是他領工,到了參地池串兒頭上,便安排了今天的活怎么干。
池串兒,也是參地專用語,就是寬五六尺的大土壟。
因山形和地勢,以及池串走向的緣故,池串的長度不定。多的四五十丈,少的二三十丈。
土壟的壟面,叫做池面子,兩個土壟之間的水溝,叫馬道。
池面子要高出馬道一尺多,以便于排水。
人參喜光又怕光,喜水又怕水,所以每個土壟上面必須苫蓋參棚。
遮擋大部分陽光和雨水,才能保證人參的生長,不會爛掉。
眼下的參棚都是單面坡,長度比池面子略寬,雨水順著參棚流入馬道。
再往后,等參地專用塑料膜出來,參棚就演變成拱形了,兩面流水,更方便。
起參,首先要撤掉參棚,那參棚都是用木板釘起來的,木板可以重復利用,自然不能隨意損壞。
以前,要是誰家窮,人死了沒有壽材,就用棒槌板子釘一副棺材。
這棒槌板子,說的就是人參上面苫蓋的木板。
大家伙兒都是帶著工具來的,于是有幾個人拿著錘子鉗子等工具上前。
先撤掉上面的草或者油氈,然后將木板起下來,摞到旁邊。
后頭,有人拿著鐮刀,在離地十公分左右,將人參莖稈割斷,順頭順尾的歸攏到一起。
割完參葉,鐮刀換成三齒子,按照殘余的莖稈痕跡,開始刨土。
栽植人參的時候,都是按照一定的行距挖溝栽植,所以起參只要按照每一行的距離下三齒子,就不會刨壞了地里的人參。
三齒子,跟耙子不同,只有三根手指粗的齒兒,齒長八寸左右,每根齒間距兩三寸,下端尖的。
三齒子往地里一刨,再往上一抬,連人參帶土,一整坨就被刨起來了。
然后用腳輕輕一踢一抖,大部分泥土被抖落,再往后一帶,放到身后。
后頭跟著撿人參的動手將土里人參撿起來,抖落剩余的泥土,裝進麻袋即可。
這活說起來輕松,實際上很累。
三齒子不輕,掄一頭午,肩膀又酸又疼。
而且拿三齒子的人每一下都務必精準,不能刨傷了土里的人參,所以精神必須集中,時間長了就會特別累。
至于后面撿人參的,也不容易,須得跪在地里,一點一點的將人參從土中整理出來。
一個刨的一個撿的,倆人湊成一副架。
起參是個精細活,不能太毛草,所以干的不快。
一副架一天頂多起十幾丈,再快了很容易刨傷人參,或者落下人參埋到了土里。
許世彥種了一輩子人參,對這個再熟悉不過。
三齒子在他手里,絕對得心應手,每一下都能刨出來兩三棵人參,丁點兒都不會傷到人參。
后頭跟著撿人參的,正是趙家的二兒子趙建設。
倆人配合的很好,將土里的人參全都刨出來撿干凈,一根參須都不落下。
“三哥,今年這棒槌挺好啊,你看著個頭多大剛才那棵我看著能有三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