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忙忙活活的,就到了五月末。
“瑛子,明天你別去養殖場了,一會兒咱倆把醬豆子炒出來。
今晚上擱鍋里烀熟了,明早晨正好送去磨坊推出來,咱明天做醬。”
五月二十九號晚上,周桂蘭過來找蘇安瑛,跟她說做醬的事。
豆瓣醬無所謂,只要天氣暖和太陽好,隨時可以做。
像許家這樣做醬,都會選擇農歷四月初八、四月十八、四月二十八,這幾個日子,去磨坊把醬豆子和醬引子一起推成湖狀。
放在豆秸里的醬引子先是水分蒸發變輕,然后慢慢發酵。
經過兩個月的發酵,表面已經布滿了青綠色的毛,有的微微裂開。
掰開醬引子,如果發酵成功,就會看到里面不光有青綠色的毛,還有紅色菌絲,微微透著一點酸香。
這樣的醬引子做出來的醬,味道不會差。
若是發酵的不好,就只有青綠色的毛,還帶著很大的霉味兒,那就不行。
做出來的醬不好吃,帶著股子霉味兒。
周桂蘭做醬引子還是很拿手的,前些天,她就把醬引子都掰開,刷洗干凈了,又重新堆放在一起再次發酵。
經過二次發酵的醬引子做出來的醬,香味兒更濃。
兩家吃醬,肯定不能做太少,于是,晚間蘇安瑛和周桂蘭一起炒了四十斤黃豆。
黃豆都是提前用蓋簾篩選一遍,挑出去破豆瓣兒、石子、草桿兒等,再用水撈一遍晾干的,非常干凈。
小火慢慢炒,炒到豆子微焦發紅,發出特殊的香氣,但是又不能炒湖,然后盛到盆里放著。
炒好的豆子,還要煮,完全煮熟了才行。
周桂蘭做醬有自己的秘方,黃豆里面搭配一些豌豆,做出來的醬更清甜。
煮豆子的時候,里面放上一截五味子藤,一捆貓把蒿。
醬豆子會帶著天然的香氣,做出來的醬不用其他調料,就特別好吃。
“難怪我吃著大娘做的醬,就感覺跟我娘做的不一樣,原來還有這些說道啊。”
蘇安芳姐妹也幫著炒豆子、烀醬豆,在看到周桂蘭往醬豆子鍋里放的東西后,二人這才恍然大悟。
難怪許家的醬吃起來格外好吃,合著這都是有秘方的。
“這都是我婆婆傳下來的辦法。
以前我家住那地方很蹩腳,一出門全都是石頭炮,可難走了。
買點兒東西得去牛毛塢,挺遠的,不方便。
那時候我們家有片山頭,山上就有五味子,貓把蒿更常見,園子邊兒上都是。
所以煮豆子的時候用這兩樣,醬豆子煮出來很香。
其實五味子藤用處不少,燉肉也可以用。
貓把蒿更不用說,燉魚放點兒進去,可以去腥,味道還鮮。”
周桂蘭見蘇安芳她們好奇,少不得要講一講。
“以前我們在大營和大房子住的時候,一到吃飯的點兒,就有人來家里要大醬。
有的人沒拿碗,就把家里的碗借走了,一來二去的忘了還。
一年到頭,光是碗都不知道丟幾個。”
東北人就這樣,頓頓吃飯離不開醬,誰家有好大醬,旁人都去要。,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