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說著,劉晨突然回想起了前世,那個時候的他每天都埋頭在實驗室里,搞新能源雙向轉換技術的研究。
誰知道造化弄人,研究成果還沒出來,一場車禍就改變了命運的軌跡。
小林把劉晨說的這句話給記了下來,做成了標語掛在gb中心的前臺處,大家每天來上班的時候,一抬頭就能看見這句話。
后來,這句話也成為了無數科研人員的座右銘。
數十年以后,一位從gb走出去的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物理學獎,但是他拒絕了出席頒獎儀式,震驚了全球。
國人表示不解,明明這是一個可以為國爭光的機會,這位科學家竟然不去,實在是匪夷所思。
外國人也是質疑聲一片,揚言這個華夏人過于傲慢,應該取消他的獲獎資格。
在外界輿論鬧的沸沸揚揚的時候,這位科學家迫于壓力,終于接受了一家媒體的上門采訪。
“我從事科研工作,并不是為了獲得什么獎項,也不是為了享譽全球,我只是熱愛這份事業,想要讓我的科研成果可以造福人類。”該科學家一見面便開口對著記者說道。
“可是自從諾貝爾獎設立以來,這是我們國家第二次有人獲得科學獎的殊榮,我們國人太重視這次的頒獎儀式了。”記者懇切的說道,大家還是希望他能夠答應前去參加頒獎儀式。
科學家搖了搖頭道:“你說的我都知道,但是如果僅僅因為獲得一個諾貝爾獎就改變了我的生活,我寧可是不要這個獎項的。作為一個科學家,一定要享受孤獨,因為當你孤獨的時候,你會很清晰,很專注,這樣才能在這個領域取得成就。”
“我希望大家忘了我,甚至說根本不記得我,這樣我的生活就跟之前一樣了,我還能夠享受孤獨,繼續在科研道路上走的更遠。”
聽完科學家的這番話,記者們都被感動了,久久說不出話來。
這是一位真正值得被尊敬的科學家,一位真正把科學當成生命,一位把用科技造福人類當成使命的偉人。
“謝謝您接受采訪,我們會把您的話原封不動轉達的。”記者們不愿再打擾科學家的時間,起身告辭了。
回去以后,記者們用兩分鐘時間就編寫好了新聞稿然后發了出去。
這是她們職業生涯里面最短小的新聞稿,也是用時最少的。
她們很難得的沒有夸大事實,進行一些“藝術改造”,就原封不動的把科學家說的話發了出去,連一個多余的標點符號都沒有添加。
信息大爆炸時代,新聞發出去后很快就傳遍了世界。
看完科學家說的那些話,幾乎所有人都陷入了短暫的沉默。
大家深刻的意識到,這是一位稱的上是偉人的科學家。
質疑聲消失了,國人的不解也煙消云散了,大家把這位科學家的名字記在了心里,但大家也約定俗成般的沒有去打擾科學家的生活。
也正因為如此,十年過后,該科學家再度在科研領域取得了巨大突破,二次榮獲諾貝獎,震驚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