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是華夏板塊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蔓延八百里的秦川縱橫開來,劃分了鮮明的南北。
廣義的秦嶺,西起昆侖,中經隴南、陜南,東至鄂豫皖大別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張八嶺。
其范圍包括岷山以北,隴南和陜南蜿蜒于洮河與渭河以南、漢江與嘉陵江支流白龍江以北的地區,東到豫西的伏牛山、熊耳山在方城、南陽一帶山脈斷陷,形成南襄隘道。
在豫、鄂交界處為桐柏山,在豫、鄂、皖交界處為大別山,走向變為西北東南,到皖南霍山、嘉山一帶為丘陵,走向為東北-西南。
秦嶺介于關中平原和南面的漢江谷地之間,是嘉陵江、洛河、渭河、漢江四條河流的分水嶺,東西綿延400500千米,南北寬達100150千米,成為南方地區的重要屏障,對于抵御冬春季寒潮和妖魔襲擊發揮不小的作用。
秦嶺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溫暖,自然條件為南方型,適宜種植水稻和水產養殖。
以北屬暖溫帶氣候,多為溫帶季風,降雨集中在夏季,冬春季降水少,尤其是東北地區,遇到春季氣溫回升就容易爆發春旱,生長期較短,主要作物為小麥,玉米和甜菜。
秦嶺南北的農業生產特點差異顯著,因此,長期以來,人們把秦嶺看作是中國“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線,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800mm等降水量分界線。
甚至包括一月份0c等溫線,濕潤與半濕潤地區分界線,南方水田與北方旱地分界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與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分界線……
秦嶺是一個掀升的地塊,北麓為一條大斷層崖,形勢極為雄偉,山脈主脊偏于北側,北坡短而陡峭,河流深切,形成許多峽谷,通稱秦嶺“七十二峪”,南坡長而和緩,有許多條近于東西向的山嶺和山間盆地。
秦嶺的氣候和地形差異太大,利弊各半,一方面它孕育了富饒的漢江谷地,養活了成百上千萬的人類。
另一方面,秦嶺多懸崖峭壁,山勢高聳曲折,氣候垂直差異大,植被和氣溫的變化讓這里變成一個妖魔肆虐的國度,讓秦嶺南北的城市都不堪其擾。
秦嶺軍區就坐落于此,大致可分為西、中、東三段,每段都有一個主要塞,多個分要塞,由高階軍統到超階軍將鎮守。
西段分為三支,北支為秦嶺,也稱南岐山或大散嶺,
中支為鳳嶺,有黃土堆積,水土流失比較強烈,
南支為紫柏山,在留壩的西北稱柴關嶺,
這些山嶺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而以紫柏山最高,海拔達2610米,其中就有記載在軍部檔案里面的君主級大妖。
那些妖魔中的君主似乎都喜歡占據高地,只要是那些海拔夠高而且有些名氣的山頭,都有大妖盤踞。
倒不如說,正是因為有強大的妖魔肆虐,那些山峰才能夠出名。
秦嶺西段是清姜河與嘉陵江,嘉陵江左岸支流與沮水河干和支流,以及褒河一些支流的分水嶺和發源地。
那些重要河流的支流還好,干流基本都有棘手的妖魔群落,如果出現什么體內含有劇毒的妖魔,甚至會污染源頭的水源。
歷史上有很多慘痛經歷,中下游地區的城市居民就是因為喝了有毒的水而出現大規模傷亡,甚至爆發瘟疫,迅速擴散。
出現瘟疫,老百姓就會怨聲載道,就會質疑朝廷的威嚴,甚至一些野心家還會趁機蠱惑人心,揭竿而起。
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不希望自己的龍椅不安穩,地方官員自然也不希望自己烏紗帽不保,所以都會派遣有實力的法師去獵殺河流源頭的劇毒河妖,以此安撫百姓。
陜西秦嶺的中段稱終南山,主要山嶺有四方臺,首陽山,終南山和東光禿山等,海拔均在25003000米。
這里是灃河、澇河、河、子午河、旬河和金錢河等的發源地。
陜西秦嶺的東段呈手指狀,向東南展開。
從北向南依次是太華山,蟒嶺,流嶺,鶻嶺和新開嶺,海拔均在15002600米,南洛河,丹江及其支流銀花河分布其間,成為山河相間的嶺谷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