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陸對西湖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柳樹、平靜的湖面。
橋沒斷、人真多。
顧陸昨日是晚上才到這座城市的,所以當晚沒來得及拜訪作家團的前輩們。
領隊是王俠乘和張之路,這兩人分別是作協報告文學委員會的主任,后者是兒童文學委員會的副主任。
“王老師、張老師、董老師、單老師……”顧陸挨個打招呼。
態度這么良好,倒不是因為這些人是作協領導。
主要是這群人里面,好多作品組成了他兒時的世界觀。別的不說,《羚羊木雕》,送給朋友的禮物,父母又讓其拿回來,這種感受就讓人窒息。
不知道這篇課文作者是想表達什么,反正顧陸看完唯一的反應是“不能拿自己不能做主的東西送人”。
一群人聚集在白堤,也不起眼。因為旁邊有很多成群結隊的游客。
氛圍也蠻好的,直到領隊開口說話。
“不要因為取得了一些成就,就自傲。”王俠乘說,“作家可以有傲骨,但不能有傲氣。”
嗯?顧陸有些許迷惑,他貌似態度挺好的。
“確實,一個作家如果有傲氣,寫出來的東西就會不接地氣。”顧陸說,“多謝王老師的教導。”
瞧見顧陸的態度比較謙遜,王俠乘板著的臉才稍微放松。
“你還年輕,確實還有很多東西要跟著前輩們學習。”王俠乘說。
旁邊副領隊張之路見怪不怪,今年五十多歲的王俠乘,是這種性格。欺軟怕硬的性格,就對領導非常諂媚,對身份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一定會拿捏架子教訓一番。
張之路瞧不上這類人,甚至都奇怪,《清澈河水,骯臟的淚水》《醫院門口的關公》這種尖銳的報告文學,怎么會是王俠乘這類人寫的。
報告文學是比較特殊的類型,可以簡單理解為“化的新聞”。
游覽西湖,硬要說起來就是吃吃喝喝,走走停停。
一路十幾名作家,也是有小圈子的。
比較偏向嚴肅文學的作家在一起聊天,比方說王俠乘、阿萊等人。偏向兒童文學的在一堆。沒有特別的分開,只是自然而然的形成。
畢竟玩農藥的,很難和原神啟動的聊一塊。當官的,也很難和扛水泥的一起聊天。
“董叔叔,我是從小看你節目長大的!”顧陸是和人混得比較熟悉了,才開口叫叔叔的。
主持人董浩,只不過比顧陸印象中更老了,《大風車》和《芝麻開門》是童年回憶。
“哈哈哈,要說起來,我孫女也是看你長大的。”董浩說,“她最愛看你寫的《小王子》。”
顧陸好奇問,“董叔叔的孫女是多大了?”
“四歲。”董浩回應。
“那我知道了,因為我《小王子》的圖多,對不對。”顧陸說。
“作品寫得好,圖也好。”董浩說,“想想以后,我孫女長大了。也要叫你叔叔,然后說‘顧叔叔,我是看你長大的’。”
說不定,還真有這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