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們的點評,準確可以說是毀譽參半。
首先說說比較負面的評價——
“這真是顧陸的作品嗎?一點也沒以前看鐵柱那種感覺。不明所以,文縐縐的。”
“所以說,邪惡的可能里那個老太婆是腦闊有毛病?另一篇自己是個被害妄想癥。恐怖嗎?”
“完了,完了,完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我最擔心的事發生了。自打顧陸在《人民文學》刊登之后,就變得包袱太重。”
“沒看懂,慘了,誰給我解釋一下寫了什么,壓根沒看懂啊。”
集中評價是沒看懂,以及劇情沒之前的好看。
可還有一部分呢,是截然相反的評價。
“很精彩啊,后勁很足!特別是那個神經病老太婆,就是惡。顧陸是寫出來了這種正當光明的惡。”
“個人感覺故事性比鐵柱是差一點,但文學性更高。”
“說不好看的都是沒看懂的,偶爾感覺有人在跟蹤自己,誰小時候都有過這種想法吧?《胡思亂想》就寫出了這種想法。”
雙方鬧得不可開交。
互聯網是這樣的,舉目望去都是暴躁老哥。只要稍微有點不同意見,就給對方扣帽子。
即便當前2013年,這種氛圍還沒激化,但已見苗頭。
比方說現在,覺得顧陸新連載的靈異不行的,說喜歡的“是捧臭腳的”。
而不喜歡的,則被喜歡的評價為“只配看垃圾,看不懂就回去念書”。
雙方罵得那叫一個難聽。
哦,也不難聽。等互聯網再進化幾年,用詞會更加簡單,喜歡是“孝子”,不喜歡是“九漏魚”。
關鍵是《新銳閱讀》的編輯部也開心。
如此高的熱度,就是把前半年所有刊物加起來,都遠遠不如。
編輯部新入職,想要和小薛學習的新人王編輯,還保持著新人的缺點——愛好“和平”、喜歡講道理、充當裁判。
所以他剛從外面回來,就在電腦上開個馬甲,還想要制止爭端。
王編輯的id叫“豆子愛吃豆子”,他寫了一篇比較長的書評,站在中立的角度。
截取其中一段
[《胡思亂想》和《邪惡的可能》故事性確實不如月光和鐵柱,和花花飯相比更差得遠。
因為本來這兩個短篇,就是顧陸老師的實驗,挖掘刻畫人內心的恐怖。
所以故事曲折度是不夠的。這對喜歡看故事的讀者很不友好,因此有沒看懂的,不喜歡的言論太正常。
至于為什么很多讀者特別喜歡,稱之為杰作?
同樣是因為寫法,顧陸對人性邪惡的挖掘,是嚴肅文學比較常用的方式。
成功的寫出了“正大光明”的惡,斯特蘭沃思害人的原因是什么?是感覺人類這么邪惡,她自己身為判官,要懲罰這些人!
還有《胡思亂想》對戒備心的延展,結局是開放性的,都展現出了非常高的水準。
寫作技巧高超,這點是超過百分之九十的靈異恐怖短篇。
……]
實習的王編輯,寫清楚了,雙方實際上吵架不在一個層面。一個在說故事,一個在說文學性。
這不就是城門樓子和胯骨軸子,關公和秦瓊,大橘和日萬,不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