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和高堯康商定好書的封面細節之后,她便沒有再管封面的事兒,而是全心全意的投入到了《夢回盛唐》的后續寫作之中了。
畢竟,每日的更新還是要更上的。
卻說玄武門之變四天之后,秦王李世民正式被李淵冊封為太子。兩個月之后,李淵正式禪位做太上皇,李世民登基為帝,成為大唐天子。從大業十三年晉陽起兵到如今,整整九年,李世民終于成功掌握了大唐的最高權力。
但是,權力往往伴隨著責任和風險,自古亦然。李世民還沒有來得及享受帝王的權力,危機便悄然而至。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玄武門事變,六月初八,秦王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八月初九,李世民正式登基成為大唐天子,十天后的八月十九,頡利可汗率領二十萬突厥大軍抵達涇州,八月二十四,突厥大軍進逼高陵。高陵距離都城長安只有數十里,突厥大軍一日便可抵達。
而此時的長安城,所有守軍加在一起不足兩萬人,人數只有突厥大軍的十分之一。在所有人看來,長安城的陷落,似乎已成定局,唐軍是無論如何都守不住長安的。
這種情況下長安城里無論士庶,都人心惶惶,住在東宮的雪夢蕭自然也聽到了消息。
玄武門之變后,秦王李世民誅殺了太子和齊王的十個兒子,卻并沒有降罪于其他人,在處理太子舊臣和親屬時,他表現出了極大的克制和理智。太子和齊王的妻妾都送還娘家,她們剩下的女兒全部被封為縣主單獨教養,還有雪夢蕭的姨母尹德妃,這個曾對他構成威脅的庶母,李世民也沒有再繼續打壓,而是將其逐出太極宮,安置在宮外的別苑里。
只有雪夢蕭一個人,李世民沒有被她送出宮,也沒有其他的安排。她似乎被人遺忘了一般,平靜的生活在舊東宮里。
“側妃,怎么辦啊,突厥人來了,咱們要逃跑嗎?”
東宮里,侍女沁玉一臉擔心的道。
自從尹德妃離宮之后,沁玉便一直跟隨著她,沁玉和雪夢蕭同歲,比她大一個月,但是很多時候她反而像個妹妹一樣。尤其是聽到突厥大軍來襲,就更是六神無主了。
“突厥人是騎馬的,你兩條腿能跑過四條腿嗎?”
“額,那......咱們要怎么辦啊?那可是二十萬突厥大軍啊,咱們若是被突厥人擄走,比死了還不如!”
是啊,要怎么辦呢!
如何應對即將兵臨城下的二十萬突厥大軍,這正是此刻太極宮里大唐君臣討論之事。
“陛下,如今東突厥頡利可汗率軍南下中原,兵鋒直指長安。陛下初登大寶才半個月,長安只有不到兩萬守軍,防御空虛。不如暫時放棄長安往南方撤退。等到各地援軍前來增援之后,再和突厥進行決戰。”
魏征一臉凝重的提議道。
魏征的提議正是朝中大部分人的想法,剛剛經歷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也從秦王成為大唐皇帝不過半個月,此時的他還沒有來得及清洗地方上太子和齊王的舊部,對大唐各地的掌控還沒有那么強,更重要的是,如今長安的防御力量極為空虛,兩萬對二十萬,根本毫無勝算。
“不能撤退!”
李世民覆手而立,臉色凝重的搖了搖頭。
作為一個身經百戰的帝王,魏征所說的情況他自然再清楚不過,但他依舊否決了魏征的建議,李世民很清楚,自己登基不過十余日,大唐很多偏遠的地方,甚至還不知道自己登基的消息。一旦撤退,長安陷落,那些原本就不服自己的地方勢力,一定會乘機蜂擁而起,自立為王。到那個時候,好不容易統一的中原就會瞬間分崩離析。
房玄齡作為李世民最親近的謀士,一直與李世民并肩作戰,為其出謀劃策。
自然明白李世民此刻心中所想:
“陛下說的對,從當下的局面來看,這似乎已經是一個無解的局,此刻撤退,大唐分崩離析。如果不撤,則長安危在旦夕。”
房玄齡的話精準的揭開了當下大唐的危局,太極殿里的文武重臣一時間都沉默了。
顯然,新生的大唐王朝,已經到了瀕臨崩潰的邊緣。
“堅守長安!”
最終李世民沉思良久,語氣堅定的做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