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宣偉巷內,外不見內,一片淡薄黃霧,藥氣蒸騰,聲響全無。
此時,巷內跑出一人,眾人定睛一瞧,那人赫然是彰武郡郡守,樊聽南。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就相貌而言,樊聽南身材五短、骨細肩寬、皮膚黝黑,與樊觀北的容顏相去甚遠。但做人知面不知心,若比起胸懷、城府、格局和本性,兩兄弟同樣相去甚遠。
在郡兵的幫助下,樊聽南總算是穿過人群,就近爬上一棟土磚房,他來不及整理衣衫,一番慷慨陳詞立刻脫口而出,疾呼道,“彰武父老,大瘟數月,民令淪喪,時令不遵,親人溘逝,舉城哀悼。全郡上下,久無脫困救民之法,城東數千哀墳立道,實為聽南守業無能之責。”
喧鬧聲逐漸減弱,百姓們屏氣凝神,聽著樊聽南的演講。
樊聽南不管不顧,繼續大喊,“今日,水河觀有天師破門造訪,對癥攜靈藥,祭靈布道、施法運功,救彰武于萬難之中,滅大瘟于狂暴之時,此乃凌源之大幸,望請各位父老鄉親稍安勿躁,靜候佳音。民吾同胞,物吾與矣,聽南在此立誓,若水河天師無用,城東的墳,今日,便有我樊聽南一座!”
亂哄哄的場面,頓時落針可聞,不管是郡兵郡吏還是平民百姓,都飽含淚水、直直勾勾的看著樊聽南,這段時日,為解民急,郡守掏空了家底,耗白了頭發,讓人看著心疼。
作為庸庸碌碌的平民百姓,可能這一生,他們都不會走出薄州,更不會見到‘五公十二卿’那種權柄遮天的大人物。在他們心中,面前這位歪嘴駝背、身短膚黑、夜以繼日、甘當牛馬的郡守大人,便是那可以立碑傳頌、永繼香火的圣人。
人心所向,大道所向,所有的百姓,在這一刻,選擇了相信。
劉懿靈機一動,在人群中找了個不顯眼的位置,喊了一句‘散啦散啦’!
百姓們嗚嗚泱泱,齊刷刷拱手喊了一聲‘大人保重’。
而后便各自散走。
待民眾散盡,樊聽南翻身下房。守候在房下的郡兵、文吏、劉懿及東方春生等人,齊齊拱手,樊聽南僅是拱手回禮,便示意眾人面裹白巾,隨同樊聽南一并進入宣偉巷。
一路上,藥氣杳杳,音絕聲閉。除了來來回回的官吏侍從,小巷中便是空寂無人,屋內微微呻吟不斷,冷不丁會傳來一聲慘叫,十分滲人。
行至中段,眾人被一名道童伸手截止,越來越濃的黃霧中,隱約可以看到一名白發白須的道人,正襟坐于地,在他正前方放置一皿,老道人雙手上下結印,快速騰挪,環抱器皿而動,霧從皿出。
“你等走吧!徒留在此也是無用之人,莫要叨擾法事!”
對于劉懿、寒李、死士辰三人來說,這聲音再熟悉不過,赫然是那五才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