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聽完,臉色由陰轉晴,拍掌大笑,“哈哈哈,來得好,來得妙,老師,今日真乃雙喜臨門吶!快宣,快宣。”
隨后,劉彥長舒了一口氣,一臉滿足地對赭紅說道,“告訴皇后,今日有國之要事與眾卿會晤商談,就不與皇后談那眷眷聊記之事啦,東西你代朕收下,囑咐皇后注意身體,去吧!”
兩名小常侍同時出殿,望著那兩道背影,劉彥呆滯了一刻,隨后對著呂錚哈哈大笑,“老師,趕早不如趕巧,隨朕共同欣賞一下這兩位大才的大作,如何呀?”
呂錚知道,劉彥記恨當年往事,始終沒有與皇后李鳳蛟和解,剛剛皇后前來,劉彥本不想接見,大司農沈希言、少府趙于淵的到來,恰恰給了劉彥一個拒而不見的契機。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親,呂錚剛剛本想出言相勸,但想到歸根究底,人家是夫妻,自己雖然作為老師,但也不好插手。于是,呂錚不再糾結剛剛一幕,欣然點頭答應。
要說這當朝天子劉彥的脾氣秉性。可謂復雜得很,才思敏捷、堅毅果敢、能說慣道、平易近人、心狠手辣、大智若愚、心腹良謀等等看似相悖的詞語,都被其演繹的淋漓盡致。當然,人無完人,遇事沖動、情面難卻、倔強執拗、優柔寡斷等匿瑕,也會在史書中不同程度的留下一嘴,特別是愛面子和倔脾氣,二十年后,差點讓他又一次傾頹了大漢江山。
此時的劉彥,滿面溫和,在劉彥的授意下,甘泉居中的四張小桌被緊湊的擺在了一起,兩兩并列,小桌與小桌,僅有七寸之距,劉彥從懷中掏出了一枚沙果,用前襟蹭了蹭便大口啃食起來,他一邊吃,一邊左搖右擺地走到一張小桌前,坐了下來。隨后,用力拍了拍旁邊座位的蒲墊,向呂錚嘿嘿一笑,呂錚還之一笑,走到劉彥旁邊,撩衣跪坐。
不到十息的光景,沈希言、趙于淵聯袂闊步而來,行過君臣之禮后,興高采烈地落座,四人兩兩對視,眼中只見意氣風發。
劉彥笑看著滿面春光的二人,心中也是一陣激動,朗聲笑到,“瑞雪兆豐年,兩位愛卿腳踏瑞雪而來,想必是事有所成啊?”
大司農沈希言年長趙于淵幾歲,便先開了口,只見其神采飛揚地說,“陛下,五年前,微臣與趙少府受陛下之重托,觀春秋之微動、察天道之變化,廣納良諫,歷經五年考證編纂,昨夜終成《五谷民令》《未央典》兩道法令。今日,特攜兩卷前來復命,還請陛下勘驗斧正。”
大司農沈希言和少府趙于淵都是名滿天下的才子,近幾年才被劉彥擢升提拔,兩人都因極心無二慮,深受劉彥賞識,委以重任。
劉彥早就猜到了兩人來此稟報的結果,但聽完二人匯報之后,卻仍驚喜異常,強壓喜悅,他轉頭對呂錚說道,“風云際會,英才輩出。呂相,我大漢有此勾股重臣,何愁漢室不能興盛啊!哈哈哈。”
此時的呂錚,與初時聽到劉氏覆滅的消息想比,面上浮現了發自內心的笑容,在他看來,制定國家律法,才是國之重臣所要承擔之責。他深深地看了兩人一眼,對劉彥真誠地說,“全仗陛下不拘一格降人才,我大漢朝廷才有今日人才濟濟之局面。陛下,老臣之意,不如,先聽聽兩位大人的高論?”
劉彥微微點了點頭,伸出右手前擺了一下,示意兩人對新著的一令一典進行詳細說明。
一轉眼,殿外已經蒼煙落日照,看殿內,仍傳君臣笑談聲。
夕食已到,小常侍赭紅心中又犯了難,天家衣食住行皆有章制,若因提醒不到而誤了飯時,自己又要挨板子嘍,可在這時自己貿然闖入,定會惹得圣心不悅,到時候也會挨板子的!
想到這,小赭紅踮起腳尖,向殿內偷偷瞄了一眼,見四人仍然沒有散會吃飯的意思,眼睛靈動轉,命人取來四碗冰好的沙果,躡手躡腳地走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