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高級的產品,如此絢麗的作品。
如果做不好,他們自己的饒不了自己。
高瓴車輛子品牌數量相對克制,而沖高高度冠絕國內,謹慎伴隨野心。
如果說,‘秦’這款車,戰戰兢兢進入大型suv領域,透露出沖高的謹慎,則‘明’這款車,就原形畢露地展示著高瓴壓不住的野心。
不論高瓴是否讀懂了高端豪車用戶的心理,只是現有產品矩陣的斷層,無法為‘明’這個品牌的潛在用戶提供豐富的參照物。
如果細看bba的產品線,幾乎是逐級向上的。例如寶馬3系覆蓋30萬-40萬元,接替的是起售價約40萬元5系轎車、x3系,50萬至百萬級有7系轎車以及x5、x6系,以此類推。
高瓴的的困境就在如此。
現在高瓴車輛產品矩陣雖然已經完成,但是40萬元至100萬元之間的產品真空一時無法填補。
換個角度,高懷鈞把錨點定在了高端跑車,可能是希望借此以高打低。
向下走的路顯然比向上沖更為平坦,這也是一些國外大品牌的慣用打法。
‘明’這款產品樹立一個更高的上限無疑可以極大拓展相對低維產品的售價空間。
把高瓴車輛的品牌價值往上提,或者說是品牌價值力的錨點往上提,這樣后期推出a級別車和其他低總價的車輛時候,就是一頓嘎嘎亂殺了!
“高瓴車輛,雖然現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需要從非頭部車企到全球新能源銷冠,高瓴還又很長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這樣的一個沖高態度由謹慎變得激進,估計也是老板想突破一下自己吧。”其中的一位高管感嘆道。
在場的所有人,在瞬間,都變得沉默了起來。
這個項目,可是高懷鈞親自搞出來的項目!
他們其中,有些是高瓴的老人。
從0開始,積累到現在,不知道經過了多少困難、突破了多少障礙。
每一次的技術進步,都是會讓公司內部的人歡欣和鼓舞。
從‘夏’,一款所有人心目中的威力加強版老頭樂,到現在的,居然想嘗試性地制造一款超級跑車。
所有人,想都不敢想!
那種感覺,就好像,做了一個美夢一般。
現在才幾年啊!
整整三年的時間,很多其中的老員工,都沉浸在了這樣的自我懷疑之中,尤其是現在,當他們看到高瓴車輛,要摘取超級豪華跑車,這一頂工業皇冠上的帽子的時候,他的震驚和崇敬達到了頂峰。
哪見過這么干活的?
這tm地叫做搞研發嗎?
你叫他們下面這群人,進行抄作業?
而且還是手把手交著他們抄寫作業!
這簡直就是不可思議!
這簡直就是親自給他們送錢,有木有!
他們這群人,基本上都不需要怎么去動自己的腦子,只需要去按照高懷鈞的大思路和想法,按圖索驥,直接按部就班就行。
沒有歧途,沒有糾紛,沒有錯誤的方向。
本身,這恰恰就是一個奇跡!
因為這樣做,他們可以節約非常多的時間去做正確方向上的事情。
這樣搞,基本上比起其他的車企,節約最起碼70%以上的精力。
帶上這樣的震撼,他們投入了非常繁忙和充實的研發工作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