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琢磨著,就一個高瓴車輛吧?就他也還行了。”
“高瓴車輛?它估計也不太行!它家不過是成立了一家兩年多的新公司而已,以前靠著大公司不重視,吃下來了三瓜兩棗的,現在國家如此重視這個領域,那么像極力,比亞帝,其瑞等這些實力車企,都是重視起來,到時候過幾年估計他們就會消失了!”
“估計差不多!華國汽車市場,多少年都沒變過了!想進入吃一杯羹,哪里有那么容易。”
“雖然不容易,但是這家公司可是一個接著一個奇跡!漢,在b級別車站穩了腳跟;秦,在suv市場直接站穩了腳跟;而明更是不得了,直接殺到了百萬級別的車企名單之中。”
在這些評論中,雖然零零散散,有一些聲音在支持著高瓴,但是十分羸弱。
畢竟,他們確實說得對。
一家成立才2年多的企業,憑什么,和成立了大幾十年,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要渠道有渠道,要背景有背景的這些業界大咖們直接相提并論?
這是不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形單影只的高瓴,現在在新能源車企里頭,獨樹一幟,那么自然會成為各大車企的重點研究對象。
著研發比不過你,抄還不好抄?
這汽車只要抄到一點精髓,其實都大差不差!
而且再配合產品和供應鏈成本的優勢,價格再比你低一點,那更是不得了,可以直接形成碾壓優勢了!
汽車行業,比起電子科技行業,差距要大得多得多。
不看好高瓴的,不僅僅是消費者,就連很多吃這碗飯的專業記者,都是一樣地不看好。
在有心人的引導之下,在市面上突然出了很多黑高瓴的文章。
【汽車行業大洗牌,高瓴遭受阻擊!為什么不能破產?】
【生死迷局,高瓴汽車:逃不掉的“棋子”命運!】
【危與機,高瓴集團能夠憑借汽車產業咸魚翻身嗎?】
【游戲該結束了!政府突發救市新聞,讓我們看看有幾家汽車制造公司會進場!】
【在這個充滿波瀾和變數的斯克,高瓴汽車似乎陷入了一場巨大的危機之中。】
【破繭重生!高瓴汽車面臨多重挑戰!】
雖然高瓴已經成功實現了整個集團的利潤回正,但是做汽車媒體很久的人,依然對于高瓴汽車未來的發展前景而感覺到悲觀。
核心原因,還是在于汽車行業是個極度重資產的行業。
研發人員多,產業鏈長,需要配置的資產也多。
像現在高瓴科技的研發人員只有2.5萬左右,而高瓴車輛的研發人員,反而后來追上,直接殺到了接近4萬人!
而供應鏈,售后維護,大型交付中型,體驗中心,生產工廠等等,一個個都是吃錢的老虎。
在其他車企開始轉移到新能源賽道上時。
高瓴幾乎被所有專業媒體人所看輕!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