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231-2302章:布魯塞爾人的目光!(共兩章)
“布魯塞爾這邊的工人,可不是華國可以比的。”
“華國的工人可以從早上7點不到,一直干到晚上八點鐘,只要錢給夠,中間甚至可以不休息。”
“而布魯塞爾的就不一樣了。”
“這邊的普通施工工人,平均每周只會工作33至36小時的時間,平均下來,除去吃飯的時間,一天六個小時都不到。”
“這工作效率,能有個一半,都算是萬幸了!”
“所以雖然我們已經想盡了一切辦法,甚至從國內找了一些工人用高價搞過來,但是也需要大概半個月的時間,這個直營店才能開放!”
在一旁的周舟苦笑地說道。
在一旁的高懷鈞聞言面無表情地點了點頭。
高瓴車輛的團隊,進入一個陌生的區域,也算是不容易。
不過,這個地方確定地點都已經兩個來月了,到現在還磨磨蹭蹭的,相比較高瓴車輛在華國最頂級的生態旗艦店。
從租賃地點到全部裝修完畢,半個月都不到,這個速度實在是太慢了!
這種裝修風格,難點就是在大片的落地玻璃的安裝,其他的都很簡單,就這樣都要搞2個來月,這速度也是讓高懷鈞領教到了。
不過,還有半個月的時間,高瓴車輛在海外的第一個點位就要落成。
由于高懷鈞對高瓴車輛出海的重視。
所以,高瓴車輛自然對此的準備也是高規格的。
歐洲在北美市場遙遙無期情況下,唯一一塊可以深耕的土地。
所以先期趕赴布魯塞爾的,就有三只不同的團隊!
這三只團隊目的不同,各自有各自的使命。
其中,艾格帶著一些曾經在歐洲留過學的員工,在布魯塞爾建立一個本地化的分公司,同時以及和歐洲的一些名校,比如慕黑工業大,黎世聯邦理工學院,魯文大學等大學的理工類畢業生見面,為這個小型的分公司招兵買馬!
這個分公司,所承擔的核心工作,就是幫助收集歐洲消費者的需求,然后針對歐洲消費者進行差異化功能的設計。
高懷鈞并不希望在華國和在布魯塞爾買的是同一臺車。
這種非常不尊重市場的行為,必然會使得高瓴車輛的出海失敗。
而公關與政策團隊,則早于艾格團隊,在三個月前就入駐布魯塞爾。
在歐洲這種地方,看起來沒有華國的所謂人情世故和關系,但是實際上到處都是networking!
如果沒有在這邊熟悉的人幫忙介紹各種關系,單單一個環保施工以及汽車銷售許可,就可以直接把你給卡死!
就不論其他亂七八糟的東西了。
工會,了解一下?
另外,這個團隊也要有籌建高瓴在歐洲的數據處理中心的計劃。
此目的,就是要用高瓴車輛的行駛數據,把全歐洲的高精地圖給跑出來,為下一步更進一步的人工智能鋪路。
第三支團隊,則是周舟率領的營銷梯隊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