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紛臉中露出震驚之色!
通常而言,不同的業務類型、不同的成長階段適用于不同的估值方法。
消費類科技企業盈利步入穩定階段后,比如像2006年以后的平果,pe或者peg估值方法更能對企業進行合理估值。但是對于1993-2006年的蘋果公司,處于其歷史成長階段,pe波動劇烈,不適用傳統估值方法。
所以在2014年左右的這個時間點,都會是基于peg方法對高研發投入科技公司估值額的缺陷,因此大部分的投資銀行使用一個新的估值模型,即市值-研發支出前盈余(per)估值法以體現研發的價值。
這個方法在美麗國中該指標有較好的作用,在標普500成分股中,per基本介于10~30倍之間,平均值為15倍,對應perg主流介于0.8~1.5之間,平均為1.2%。
其中,具備較好增長前景的公司,例如臉書、應用材料、微芯科技等半導體芯片類公司,per相對較高,大約在15~25倍。
而較為成熟,老牌科技股per相對較低,估值在15倍以內,例如英特爾、ibm。
所以,高瓴這個估值,明顯是處于per的高位水平,22倍已經接近25了。
會不會破發?
這是在場的投資者們馬上想到的問題。
“22倍會不會太高了?”
“我都沒在港交所見過22倍pe值上市的科技公司!”
“港交所可不是納斯達克,這里的主要交易者,基本上都是券商和一部分散客投資者,他們確定能夠逗得住嗎?”
在一旁的汪濟忍不住問道。
“上市當天股價,兜住問題不大。”
“長期來看,關鍵還是要看高瓴科技未來的發展!”
“如果發展速度快,那這個一點問題都沒有,甚至預估per還有些低了,放置在30倍都沒有問題。”
“但是預置低了,低于15倍,這個水平對于普通科技公司是個正常水平,但是對于高瓴科技來說,就不是這樣了。市場上就會認為我們對高瓴科技的發展,沒有太大的信心。”
“所以在一開始,我們反而不能制定得太低,太低了對股價不利!”
在一旁的華天意耐心地說道。
說白了上市這種行為屬于高級微觀經濟學之中的非合作博弈(uncooperativegame),即當不存在bindingagreement情況下的agents的行為。
但非合作博弈并不意味著無法研究合作行為,而可以在無bindingagreement前提下研究agents間的合作。
這時候可以猜測,非合作博弈中盡管個人做出理性最優決策但不一定有效率。
“22倍太低了,看來你們對于高瓴科技,完全是沒有信心啊!”
“還有幾個月高瓴科技才會上市呢。”
“上市價格,定到25倍,然后再和港交所陳述!”
高懷鈞淡淡地說道。
25倍per!!!
在場的所有投資人,都為高懷鈞的大膽所驚呆了。
其中的一個參會者,本來想拿起手中的咖啡喝上那么一杯的,但是聽到高懷鈞說的話,直接定在那里。
仿佛這個世界,被直接卡bug了一樣。
這個價格,屬于頂級公司中的頂級公司!
就算是臉書,當時上市的時候,也就只敢放20倍pe。
要知道,人家可是現象級的公司!
高老板的膽子,實在是太大了!
在一旁的唐瑩,不由得扯了扯高懷鈞的褲子。
他們來之前商量過,高懷鈞是認同22倍這個價格的。
現在突然反悔。。。
這。。。
高懷鈞輕輕地微笑了一下,并沒有繼續言語。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