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人工智能需要多少錢,她自己心里頭也是有底的。
這個部門,現在單單博士,就超過了2000人!
這些可不是那些水博,而都是名牌大學畢業的,科研能力極強的大博士。
一個人單單工資,就需要給到最起碼30-100萬之間的水平,2000來號人加起來,那輕輕松松就得一年上百個億!
這還只是一年的工資支出呢。
連續個五年,可不是要五百個億都打不住嗎?
其他的員工也是需要給錢的!
設備呢?
算力呢?
這些都是要錢的,而且都不是一筆小錢。
這玩意兒,不是大公司,真養不起。
高瓴車輛也是一個花錢大戶。
以前車企研發都是以三年為單位進行產品規劃的。
白車身零件,改個大點模具都需要3個月時間,還不算驗證測試周期和商務流程,技術方案確認時間。
一個新車型開發周期一年多,那真是一次成功不需要任何改進的神仙造車法了。
為壓縮新產品開發時間,高瓴汽車選擇引入仿真測試以及提前引入供應商等方式,讓設計、測試等環節可以同時進行,這也讓很多跨國車企和大部分的本土車企將提升車型開發效率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完整的汽車設計開發流程包括戰略規劃、概念設計、工程設計、試制試驗與認證、生產準備、量試與投產等等環節。
而高瓴現在往往通過縮短設計和測試階段的開發周期來實現提速。
這種在生產周期上的“卷”也把壓力給到了員工,高強度加班以及匯報負擔、嚴苛的績效考核制度似乎已經變得司空見慣。
但是要把自己的員工逼到這一步,那沒有錢,是萬萬不行的!
大家來你的公司,是為了賺錢的。
如果沒有錢,如此高強度的加班,根本就沒有人能夠堅持得下來!
但是。。。
高懷鈞是恰恰非常舍得出錢的。
這也讓高瓴的車輛研發周期壓縮再壓縮。
沒有高懷鈞參與的車輛小迭代乃至是普通的大迭代,一年之內像手機那樣出來,那真的是輕輕松松的!
這零零散散加起來,若是有個五年規劃,十年規劃,夸張一點的1000個億美麗元的資金投入,那真的是聽起來夸張,但實際算起來并不夸張。
“現在的大模型研發,約莫需要建立1000億到3000億美麗元的數據中心,到時候電力就會成為超級稀缺的資源。”高懷鈞微微一笑,并沒有正面回答唐瑩的問題,繼續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