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車商也搞所謂的“智駕”,但這還停留在依賴地圖的階段,這點就完全不可行,因為他們的算法是完全的輔助駕駛,離開高精地圖就智障。
想想看,一個行人突然跑出來,你這依靠地圖的所謂的“智駕”,又有何用?
高瓴當初也嘗試了高精地圖,而且還是自家的地圖高瓴地圖,并在高瓴唐,高瓴漢等產品上進行了初步應用。
高瓴地圖現在怎么玩的呢?
高瓴地圖是個基礎設施,也可以說是平臺,所以高瓴地圖現在是直接開放并向b端收費(需要它的企業),物流、外賣、打車等等。
這些行業離不開地圖,但又不可能自己投入天量的成本再去搞一套,所以向高瓴交錢。
每天使用導航的用戶也知道,咱們每個人都是高瓴的采集員,新開的路或小路,你走了就有記錄,高瓴的采集員會來再確認。
剛封閉的路你上報了,高瓴就會根據其他用戶的數據確認。
同時高瓴自己的采集員每天都在到處“巡邏”,采集更精確的道路數據以及附近的建筑、商店、設施等數據。
目前的車商,包括高瓴自己本身都依賴于地圖本身。
平面地圖僅僅是路線圖,智駕需要高精地圖,比如這條路有幾個車道,每條車道具體是往哪個方向行駛的,哪里有斑馬線,哪里有實線,十字路口是不是三變四,這些都需要人工采集,要精確到“米”的程度。
這些車商的攝像頭和算法是應對的是周圍的物體,而不是識別道路。
所以你會看到這些車商,它們的智駕僅限于高速路和快速路,因為高瓴早就把高速和快速路的高精地圖采集完了。
而現在高瓴地圖靠gps就能準確顯示自己在哪條車道,算法只需要保持車道居中和識別周圍車輛就行。
所以高瓴地圖的數據交錢拿來就能用。
而“開城”是靠車商自己一點一點去采集,所以這些車商的“開城”特別慢,關鍵是所謂“開城”僅僅是城區主要道路,并非全部。
高瓴自己也試過,采集了9000公里依然不能覆蓋上海的所有大路,無數小路就更別提了。
如果其他車商依賴高精地圖,那它們永遠只能停留在l2。
所以其他車商要擺脫地圖,也只能靠高精度雷達和算法。
畢竟,標線道路對于高精地圖智駕就是無解
就算識別車輛、物體和應對的算法再厲害,沒了高精地圖就是智障,成了實實在在的輔助駕駛。
而采集高精地圖的成本是天量的,關鍵城市道路是每天都有變化的。
像華國這樣的國家,特么三年之后,一個城市都大變樣,你怎么玩兒?
所以現在高瓴的智駕團隊有別于其他所有車商,視覺+激光+毫米波+算法。
現在的高瓴ads智駕系統是一個復合型的新型算法結構。
它的算法是現在這個時代非常領先的,一堆數學家不是白養的。
這可不是單單依靠一個高懷鈞的金手指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現在吳恩達說的內容,其實就算是高懷鈞本人,聽起來都是半知半解。
太深了!
內容實在是太深了!
會開起來,分分鐘像是博士學術研討會!
高瓴智駕是直接識別道路和周圍的一切,單純對周圍物體的識別與應對目前就比其他車商高出一大截,而且它的智駕不依賴地圖,地圖僅用于行駛路線的選擇。
結果高瓴人工智能團隊發現這條看起來非常節約成本的路徑走下去完全不可行,而市場上的激光雷達太貴,所以高瓴加緊自研,用自家的雷達,打下了激光雷達的價格,畢竟激光雷達實在是太貴,一個幾萬幾十萬,簡直就是像搶錢一樣。
并且高瓴現在的算法方向是識別一切,所以研發個雷達,順手要搶槍海康威視的飯碗,還真的是個順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