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人太少了!”
“30-40個人全職?”
“還要負責核心算法和底層能力的架構?”
“然后讓高瓴車輛組一個20人全職的來面向供應商的整合和生態的建設?”
“說句實在話,你這對不起我給你成立一個bu!”
“我讓高瓴人工智能的agi大模型組里頭,給你配一個50人的核心ai團隊。”
“你的30-40個人全職太少了!直接配置到300人!”
“后期要上到1000人!”
“不要覺得人多就是浪費,我高瓴從來不打缺兵少糧的仗。”
“要的就是飽和式研發。”
高懷鈞在會后,看到王興興打上來的用人報告,氣都不打一處來。
40個人全職的研發團隊?
還是一個bu?
你擱我這是一個小型獨立團隊呢。
300個人的研發團隊,人均成本在30萬左右,也就是一年1000萬。
多加幾個機器人專家,都到不到2000萬的盤子。
再加上一些實驗設備和相關研發費用,一個億妥妥有余。
高懷鈞根本不在乎你花的錢多。
作為一個龐大工業克魯蘇帝國的掌門人。
高瓴其實最缺的是時間。
所以他希望高瓴智創bu這個部門,能夠在短時間之內,給他形成量產能力。
爆研發人員這個事兒。。。
開玩笑!
高瓴最不缺的,就是資深研發人員!
而且,機器人團隊要的人也不算多。
按照剛才高瓴所說的,前期只需要300人,后期只用1000人,這對于人力資源溢出嚴重的高瓴來說,說個不好聽的,都不需要招聘,內部調配都可以把事情給干了!
這就是大集團人才紅利的優勢。
“300人嗎?這個。。。行吧,我只是擔心我管理不好那么大的一只團隊,宇樹科技,一直以來就30個人左右而已。”王興興摸了摸腦袋苦笑道。
他作為一個初創者,其實主要擅長的點是研發,其實這也是高懷鈞看中宇樹科技,對其進行并購的核心原因。
要不然,直接從高瓴車輛之中孵化,那再簡單不過了。
畢竟,搞機器人這種玩意兒,沒有適合的人,又沒有成熟路徑,是很容易走彎路的。
不過,正因為他缺乏大型項目管理經驗,所以他對于大規模人群配合,顯得經驗有些不足。
“你放心,我會給伱調配副手的。”
“高瓴人工智能的高級工程師唐毅,也是江浙理工大學畢業的,后來到復旦讀的數學博士,在高瓴做了兩年的大模型研究。”
“以后他可以幫助你和高瓴人工智能進行協調以及團隊組建。”
高懷鈞叮囑道。
這個唐毅,算是高瓴的科研管線的重點苗子。
高懷鈞要的時候,吳恩達還不愿意給呢。
王興興知道高懷鈞沒有往團隊摻沙子的必要,因此也就很感謝高懷鈞對于團隊組建的支持。
因為按照他原來的規劃,新產品要量產,沒有個兩年以上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