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看過電影的觀眾,都會為里頭的空間站墜墮而感到震撼,也為數字生命的誕生而感到佩服。
很多華國人都看過國外的科幻片。
什么《星際穿越》,《終結者》,《黑客帝國》,《星球大戰》等等。
這些華國人看歐美科幻的樂趣,喜歡看光劍砍來砍去,沙丘短劍一橫,祝你刃斷人亡。
他們覺得美麗國好萊塢的電影還是很帶感的,各種儀式感,帝國的毀滅,各種屍體橫陳,羅馬帝國的荒淫感。都讓人興致勃勃。
還有某些暗黑系電影的那種末世頹廢,也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但是看到《流浪地球2》之后,原來的那種喜歡感,直接是統統不見了。
這踏馬的才是科幻!!!
原來那種光劍砍來砍去,星際時代還喜歡冷兵器短兵交接的是啥玩意兒啊!
這不是在侮辱觀眾的智商嗎?
而對比起來,精致的特效,相對于1保持了高標準的工業水準以外更是更有進步。比如“九萬公里太空電梯”“空間站炸毀”“月球隕落危機”的呈現。
這三個多小時,簡直是讓人一刻都停不下來,憋得尿褲子的觀眾,是大有人在!
恢弘的敘事,80億人休戚與共,我們的未來是星辰大海。
怪不得高瓴投資這個電影,契合度實在是太高了。
渺小的人類如何在這宏大且無情的宇宙中求得生存?
劉培強、圖恒宇、周喆直三條主線同時展開的集體敘事,間以各類不起眼的角色穿插。
群像+編年體敘事方式,像是看另外一個地球往事編年史,氣勢磅礴。
專屬于華國人的道。
東方獨有的精神內核——對家園的依戀與守護!
宇航員a在月球上引爆核彈裝置的時候,望向遙遠的地球說道:地球還真美啊。
華夏大地世代農耕成就的文明注定了我們對這塊土地充滿了依戀,外國人也許永遠無法明白,為什么勤勞的華國人走到哪里看見土地都想著種點什么菜。
文化的輸出任重道遠,以前華國一直很遺憾的是我們瑰麗的神話、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華的文明始終無法走出國門,只能以一些表象化符號,比如孔子學院,進行一些碎片化的傳播。
然而《流浪地球2》做到了,它創造了中式科幻的氣質,放眼宇宙、心懷人類,以中式視角思考人類的將來。
最后是獨居東方哲學思想的終極命題——莊周夢蝶與否?我們將要去從何方?
遙遠的將來,人類將要去向何方?二千光年外的遙遠太空?還是成為電腦里的“數字生命”,得到永生?
電影追問到:你所認為的現實就是現實嗎?
這不是第一次在科幻電影里看到這樣的追問。
電影是西方創造出來,表達自己思想的總和藝術,但是大部分西方,在特效、制作、演技這些東西上終究流于“術”,比如各種花里胡哨的光劍砍來砍去。
術層面的東西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科幻的魂靈——“道”。
而《流浪地球2》這部具有三個多小時的電影,居然做到了非常強的完整性。
原來華國電影,還可以這樣玩兒!
不需要像華國第六代導演所搞的那種我反思,定體問,缺乏向上精神的產品完全不同。
第六代導演更關注當代城市的主題,特別是城市中的邊緣底層人群,如小偷、小姐、吸毒者、下崗工人等。
這些導演通過自己的作品反映了華國社會轉型期的社會現象和個人命運。
總的來說,就是我們不行,我們要向某種精神圖騰學習叉叉叉的東西完全不一樣。
對標起來,《流浪地球2》所闡述的,就是另外一個東西。
那就是,民族自信!
九萬公里太空電梯是不是美麗國搞的?
不!是華國人!
空間站炸毀,誰是敵人?
暗指西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