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463-464章:高瓴航天框架搭建完成!(4000字)
高瓴車輛上市之后,高懷鈞便開始主動推動高瓴航天的發展。
民營航天工業,是最近華國政府力推的新質生產力項目,而高瓴作為科技公司的頭部,自然是當仁不讓,需要做出表率出來。
而且,作為一家大型科技公司,高瓴現在整個盤子接近萬億的產值,實際上已經慢慢接近瓶頸。
核心原因,就是高懷鈞在高瓴科技和高瓴車輛上的金手指,幾乎消耗完畢了!
那企業要發展,而且是在如此龐大的盤子的基礎上大發展,那就做好兩個方向的工作。
一個是高懷鈞在上市演講里所說的,‘堅持三件事情’。
把研發文化,民族大旗以及利益分配做到極致。
高懷鈞并不是一個小氣的老板,如果他小氣,就算他有金手指,也不會發展到今天這個程度。
不過這條路是正路,不會再有高瓴科技和高瓴車輛以前,指示一款產品,就可以有爆發式的業績增長了。
必須依靠工程師們,一點一滴的完善產品,完善客戶的各種負反饋,用心做好產品優化和小迭代,最終以五年到十年的時間,做好一次無金手指干預下的大迭代。
二個就是outofthebox(在盒子之外思考問題,指創新性思維),通過其他管線的突破,反哺高瓴科技和高瓴車輛!
在這里,高瓴科技反哺高瓴車輛就是一個例子。
如果沒有高瓴科技各種電子科技思維的工程師到高瓴車輛去做交流和深度融合,也不可能如此快速地誕生高瓴車輛這樣一家相比較后世比亞帝更為智能化的企業。
商業航天領域,其行業本身并不暴利,但是由航天衍生出的一些產業卻是實實在在的暴利行業。
這方面最成功的典范是美麗國的南加州和德州地區。由航天產業衍生出的信息產業、電子產業、材料產業、化工產業、飛機制造產業支撐起了兩州經濟的半壁江山。
而對于高瓴來說,這些領域都是高瓴密切強相關的領域。
尤其是材料產業,更是現在重點希望突破的行業。
高瓴中央研究院里頭有上百個材料博士,但是這些材料博士對于目前的高瓴,其實用處并沒多大,很多工作,都是飄在空中的。
畢竟不管是汽車還是手機,都不需要對材料有極為苛刻的要求。而mate20,也只能算是牛刀小試了。
而商業航天領域就是不一樣了。
材料跟航空航天的關系還是很緊密的。
像是華國的載人航空飛船神舟1號、神舟5號等連接器核心部件,就用到了不少先進材料。
而這些材料特別關注“高低溫下信號、電流傳輸”問題。
而這些先進材料,反哺回來,會更深層次的挖深高瓴的技術壁壘。
而且,在華國,以魔都為例,航天產業的短期和長期投入產出比分別是1:2.75和1:3.58。
這一比值相比于美麗國和歐洲而言整體是偏低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國的航天和其他民用產業的結合點處于真空狀態。
高瓴在電池,芯片,人工智能,汽車,電子科技等領域,都可以把高瓴航天的一些技術進行下沉和應用,只要有幾種技術能夠下沉到具體產品里頭,高瓴其實都是賺的。
所以在高懷鈞的思路里頭,高瓴航天只要保持不虧就行,沒有具體的盈利目標。
而依托著高瓴航天,就非常容易把一些先進的黑科技給挖掘出來!
而這種outofthebox的思路,其實后世高懷鈞不知道的地方,一個叫做特朗普的同志,面對三十多萬億美麗元的國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