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鮮卑一役,令劉辯威震天下,乃至有“不聞大漢天子,而皆知大漢皇子”的流言散播于民間。
但如此一來,雒陽朝中的劉宏對這嫡長子的心理及態度愈發微妙,雖連下詔書褒獎,實質性的東西卻不見半分,更絕口不提召劉辯回京之事。
劉辯似也絲毫不明其中利害,只顧埋頭治理先后經歷黃巾之亂和鮮卑南侵而元氣大傷的幽州之地。
雖然如今劉辯的頭上沒有任何明確的爵位和官職,但幽州的官員大都是他在兩次平亂的過程中舉薦任命,因而實質上已將整個幽州納入掌握,而劉宏也似乎默認了這一點,即使幽州刺史一職暫時空缺,也未曾重新任命,這正方便了劉辯在幽州大展拳腳。
他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將先前滅張角時收降的十數萬黃巾眷屬老弱移來幽州安置。而后連下數道招賢令,憑著平復內憂外患的功業與名望招攬得無數文武賢才。
有了人口與人才,劉辯將學自胡壚的軍政之道融會貫通后一條條頒布實施,原本滿目瘡痍的幽州在他的治理下迅速復蘇。
這一天劉辯正在府中處理公務,忽有人來報說有扶余國使者求見。
劉辯聞言,眉頭便是微微皺起。
扶余國位于幽州以東,國土約二千里,平素最是反復無常,每每見大漢邊防稍有松懈,便要發兵寇略土地,殺掠百姓,但被大漢出兵教訓一回,便又迅速謝罪稱臣。
近年來大漢內亂不斷,扶余國早又不打老實,不僅不再依屬國之力朝貢,還多次遣小隊人馬騷擾邊境,試探大漢虛實。
等到劉辯大破鮮卑揚威北地,扶余國立即收斂了爪牙做出恭順之態,屢屢遣使者前來,卑辭厚幣一再申明對大漢的忠誠不二。
劉辯原本看扶余國極不順眼,打算借著其萌生復叛大漢之意為由,索性出兵吞滅其國,徹底消除東方邊境這一禍患。
豈知扶余國如此乖覺,弄得他想發飆也沒有了借口。
想著此次扶余國使者不過仍是送些禮物,說些討好言辭,劉辯便心中生厭,但對方畢竟是一國之使,也沒有拒之門外的道理,只得傳令召其入見。
不多時,一個穿著大漢官服的中年男子雖侍者前來,在劉辨面前恭敬施禮,口稱“外臣夫古即見過殿下。”
“貴使免禮。”劉辯安坐不動,待對方施禮后,先令人安排對方在旁落座,而后淡淡地道,“算起來,尉仇臺國主這一年來已七次遣使,足見對大漢的一片殷殷赤誠之心。”
夫古即賠笑道“殿下明見,敝國素來仰慕上國威儀,向有恭服之意。只是地處蠻荒,國民愚頑,總有不服教化的兇蠻野人觸犯上國,卻令我國主好生惶恐。此前我國主已下令將私下侵擾上國邊境的兇徒盡數斬首,如今多次遣外臣前來,也是向殿下陳明其中原委,并請殿下寬恕國主治下不嚴的無心之罪。”
“好一個治下不嚴,好一個無心之罪”
劉辯啞然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