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之外,戰場的整體局勢一直是景軍進攻齊軍防守,景軍騎兵只能在城外掠陣或者切割戰線,畢竟他們缺乏直接攻城的能力,各路主將也不會暴殄天物讓騎兵下馬步戰。
直到此時此刻,憋了一肚子火的景軍騎兵終于找到發泄的對象。
雖然對方那支騎兵的人數更多,雖然陀滿烏魯下達的命令是讓他們拖住敵軍援兵,從而保證己方步卒可以攻克石泉,但是陀滿寧達顯然不滿足于側翼襲擾。
要知道去年在趙地境內,他曾經帶著麾下五千騎一個正面沖鋒便擊潰趙軍上萬騎兵。
這就是景朝鐵騎縱橫世間二十多年的底氣。
二十年前第一次圍攻河洛無果撤兵后,景軍半道偷襲趙國以宗室子弟為核心的鐵甲軍,絞殺這支同樣戰績斐然的騎兵之后,世間便再無能和他們正面抗衡的對手。
天地之間,殺氣盈野。
景軍騎兵如一片鐵幕沖鋒向前。
城墻上,守軍將士在韋文孝的鼓舞下再度燃起搏命的斗志,他們不惜一切代價擋住景軍銳卒,為那支尚不知道來歷的援軍騎兵爭取時間。
鮮血迸發,不斷有人倒下。
但哪怕是死,這些大齊男兒也要和面前兇悍的景廉人同歸于盡。
仿佛是知道城墻上的情況一般,定北軍八千騎面對來勢洶洶的景軍騎兵,沒有顯露絲毫遲疑,不斷加快速度。
李承恩領兩千騎于左,葉繼堂領兩千騎于右。
中間是陸沉親自率領的四千騎。
從上空俯瞰兒去,只見這支騎兵就像一柄橫亙于大地之上的巨劍。
陸沉和他身邊的數百騎就是劍尖,其他將士組成劍刃。
前細后粗的陣型極具穿透力。
兩邊騎兵之間的距離快速縮短,逐漸能看到對方的具體情形。
在這種情況下兜射箭雨能夠造成的殺傷比較有限,三兩輪之后雙方便收弓換槍,向著對面疾馳而去。
定北軍騎兵以身軀鑄就的巨劍已然成型,再無退縮或者迂回的余地。
陀滿寧達一馬當先,大聲催促著部屬加速。
等到再近一些,他終于能看見這支突兀出現的齊軍騎兵最真實的面孔。
那是一張張年輕的面龐,他們臉上沒有太多的情緒,唯有冷酷到極致的冰寒。
就像是一群從冰天雪地中走出來的猛虎,冷峻地盯著眼前的獵物。
這一刻陀滿寧達心里忽然涌起不安,但是他不可能再做出臨時換陣的決定,那樣會導致景軍陣腳大亂不戰而敗。
定北軍持續向前,陸沉舉起手中長槍。
這是一場沒有任何花哨的正面對決,亦是齊景戰事中極其罕見的騎兵對沖。
誓死不退,唯有向前!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