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慶山沒有一味藏著掖著,坦然道:“回陛下,疑難確有不少,主要是坊間民眾易受一些別有用心之人的蠱惑,以為朝廷推行此法會對他們不利,因此江州、賀州兩地時常有人鼓噪生事。那些人藏在百姓之中,造謠生事、煽風點火、推波助瀾,光是五月就出現了十七起百姓鬧事。其實如果能夠不打折扣地推行,這兩地增加的田畝就不止四成,臣與戶部的同僚估算過,這個份額至少在七成左右!”
“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朝廷對這些人絕對不會姑息。愛卿且放心,朕會讓中書擬定章程,給予戶部更多的支持。”
李宗本語調溫和,隨即對李道彥說道:“李相,此事就托付于你了。”
李道彥顫顫巍巍地說道:“老臣領旨。”
李宗本微微頷首,轉頭看著景慶山,懇切地說道:“愛卿形容消瘦,可見日夜操勞。勤勉固然可嘉,還是要顧惜自身,如此方能長久。”
景慶山大為感動,躬身一禮道:“臣累受皇恩身負使命,豈敢不用心盡力!”
李宗本便對旁邊道:“苑玉吉,稍后你去太醫院取兩根上好的人參,親自送到景尚書府上。”
苑玉吉領命,景慶山不由得大禮參拜道:“臣叩謝陛下隆恩。”
“快快平身。”
李宗本又情真意切地勉勵一番,殿內只見君臣相諧,氣氛極其融洽。
此事一了,李宗本平復心情,對站在李道彥身后的吏部尚書鐘乘問道:“鐘尚書,今年京察準備妥當了么?”
鐘乘不急不緩地應道:“回陛下,吏部各司已經依照往年慣例準備妥當,隨時都可以開啟京察。”
京察每三年一次,主要內容是考核在京官員的功過,此事由吏部負責,自有一套完整詳細的章程。
李宗本稍稍思忖,最終還是按下了沖動。
其實他很想將京察的范圍稍稍擴大一些,倒不是要在這件事上做文章,只是想對治下的官員摸個底,從而有一個更加清晰的了解。
考慮到眼下還有一件懸而未決的大案,李宗本知道自己不能太急躁,于是點頭道:“那便因循舊例,從本月底開始京察。”
鐘乘沉穩地應道:“臣遵旨。”
就在李宗本準備開啟下一個議題時,忽有內監入內稟報:“啟奏陛下,山陽郡公在宮外求見。”
殿內肅然一靜。
一直沉默養神的左相李道彥扭頭看了內監一眼。
右相薛南亭的表情微微一變。
余者莫不如是。
就連被天子特地召入宮中參與朝議的李適之都下意識地抬頭望向天子。
眾人都知道陸沉肩負著怎樣的使命,他們對這件事當然十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