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也很正常,雖說這份進藥底簿乃桂秋良所寫,一般情況下太醫院只做留檔,但是在留檔之前,太醫院的其他幾名官員都要復核,確保符合真實情況,因此桂秋良不太可能在此處寫一些奇怪的內容。
陸沉不由得皺起眉頭,他不相信桂秋良會無緣無故留下一組沒有意義的暗語。
他將這一頁來回翻看,不經意間看到后邊的第九十四頁,忽地眼神一凝,動作停了下來。
“然余察此方,效果殊異,蓋因其中一味藥材,非尋常理之所宜,仿若為他藥所易,藥性不符,猶毒之侵體也,此事或非孤例。”
一道驚雷猛地劈進陸沉的腦海。
這段話表面上是桂秋良在和其他太醫總結另外一個新藥方,可是將前后兩頁的相同位置拼起來看,兩段話竟然能夠無比通暢地連在一起。
“十月甲申,上不豫,始決事于便殿。臣與顧、甄二人共侍陛下之疾,定一固本之方,陛下服之,體漸康復。然余察此方,效果殊異,蓋因其中一味藥材,非尋常理之所宜,仿若為他藥所易,藥性不符,猶毒之侵體也,此事或非孤例。”
簡而言之,桂秋良給先帝開的方子是為了固本培元之效,然而先帝在服藥之后,剛開始沒問題,后續病情居然惡化,桂秋良懷疑是在煎藥的過程中被人動了手腳,換掉了其中一味藥材,于是補藥變成了毒藥!
陸沉臉上陡然浮現一抹猙獰的煞氣。
桂秋良顯然只是懷疑,同時又擔心被人懷疑他下毒謀害先帝,百般糾結之下,只能用這種方式隱晦地記錄下來。
他肯留下這些線索,顯然不是他做了手腳,那么會是誰如此喪心病狂?
陸沉又看向那張紙。
十六和九十三的意思已經確定,還有兩組暗語分別是春生和氣明。
陸沉不需要苦思冥想,因為王初瓏已經幫他破解了謎題。
“夫君,古語有云,木者,春生之性。目者,氣之清明。故而這兩個詞分別指代木、目二字。”
看著紙上王初瓏清秀雋永的字跡,陸沉卻沒有辦法回憶她的溫柔體貼,也無心感嘆她的秀外慧中。
蓋因陸沉只看了這兩個字,立刻就猜到它們代表的含義。
左木右目,相也。
大齊朝堂之上,能夠逼得桂秋良這般小心翼翼地遮掩,不敢在明面上透露絲毫,只有一個人可以辦到。
曾經的太子殿下、相王李宗本。
至此,桂秋良死前留下的這段隱語想要表達的意思已經全部顯露。
他察覺有人在先帝服用的藥里動手腳,只是一直沒有掌握確鑿的證據,而且他懷疑建武十四年十月的那次不是首例,也就是說有人手眼通天,一直想方設法要加重先帝的病情。
在他看來,除了當時已經掌握內外大權的太子李宗本,誰能做到這一點?
桂秋良發現這件事的時候,先帝已經病入膏肓時日無多,大皇子去世大半年,三皇子被囚禁在秋山巷,即便他懷疑這是李宗本所為,又怎敢在沒有真憑實據的前提下冒然指控儲君?
沒過多久先帝與世長辭,李宗本登基為帝,桂秋良更不敢吐露半個字,因為他知道李宗本不可能愿意沾惹弒君弒父的罪名,一定會將桂秋良滿門抄斬株連九族。
但是這位太醫院正的內心肯定飽受煎熬,最終他無法承受對先帝的愧疚,極其痛苦地選擇了結自己的生命。
至死他都不敢提及此事,否則桂家上下人等乃至他的至交好友都會被牽連。
然而他又怎能甘心?
所以他留下那一段隱語,勉強算是一種慰藉,或許將來有人能看懂這段塵封的往事。
陸沉想明白這里面的原委,怔怔地坐在太師椅上,臉色變幻不斷,憤怒和悲傷交織在一起。
回憶洶涌襲來。
“你如何看待江北的局勢?”
這是他第一次入宮,先帝開門見山的問題,沒有故作姿態,沒有刻意籠絡,先帝對他的信任和期許溢于言表。
“朕聽太醫說,你的傷勢痊愈得很快,如今看來應是大好了?”
這是陸沉在細柳巷遇襲傷愈之后,先帝沒有半點架子,面帶微笑地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