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本略顯遲疑。
所謂朝堂制衡從來不是單純比拼人數,李適之能夠和兩位宰執平起平坐,靠的不光是天子的信任,而是吏部和翰林院這兩個重要衙門都在他手中。
先前戚維禮、裴方遠和婁煥章同時被拿下,就已經讓李宗本對李適之有所虧欠,如今又要拿掉他的翰林學士一職,李宗本擔心李適之再也沒有和兩位宰執抗衡的實力。
但是許佐的提議合情合理,而且他率先辭去御史大夫一職,讓他有著充足的底氣,更何況這是他擔任右相之后提出的第一個建議,李宗本無法視而不見。
便在這時,李適之看著他說道:“陛下,許相所言合乎朝廷規制,乃是眼界長遠之議,臣對此甚為贊同,還請陛下允準。”
到了這個地步,李宗本也只能點頭道:“愛卿性情修謹,言無枝葉,可謂識大體矣。既如此,朕同意愛卿辭去翰林學士一職,關于后繼人選,愛卿不妨舉薦。”
李適之恭敬地說道:“臣斗膽舉薦原定州刺史陳春,此人學識淵博乃當世大儒,曾歷任禮部侍郎、定州刺史,內外兼修,足以擔當此任。”
李宗本毫不猶豫地說道:“好,陳春確實可用。”
天子金口玉言,當即敲定此事,這一次他沒有征詢兩位宰執的意見,顯然是要照顧李適之的情緒。
許佐眉頭微微一皺,終究不曾多言。
面對他的突然發難,李適之的應對頗為老辣,沒有任何戀棧之意,干脆直接地放手翰林院,以此贏得天子的愧疚之心,順勢再將陳春提了上去。
陳春何許人也?
當年他就是靠著錦麟李氏的支持才能官運亨通,一步步走上禮部左侍郎的高位,他身上的李家烙印極其明顯。
只不過在絕大多數人看來,陳春是李道彥的親信,縱然他的兒子陳文學是李家三郎李云義的鐵桿,也沒人會認為陳春的立場會因為兒子改變。
然而許佐和薛南亭心里很清楚,當年丁會也唯李道彥馬首是瞻,眼下又如何?
李適之乃是李道彥的長子,當然可以繼承老相爺的政治遺產,事實上也是如此。
錦麟李氏在大齊朝廷的底蘊,看似不顯山不露水,實則有太多官員受過李家父子的恩惠,若非他們從來不插手軍權,恐怕陸沉都不是最值得猜忌的人選。
李適之面上古井不波,心里卻隱隱有一股躁郁之意。
讓陳春接手翰林院算是無奈的選擇,只有這樣才能勉強接住許佐的冷厲一擊。
陳春雖然值得信任,終究比不過李適之親自掌權,許佐這一手出乎他的意料,同時也讓他再度提高了警惕。
果然還是那個冷硬剛直、久經風雨而矢志不移的許彥弼啊。
想到這兒,李適之的心緒漸漸平復。
朝會結束,行至和寧門外的廣場上,李適之看了一眼落在后面的兩位宰執,轉身面帶微笑拱手一禮,然后邁著沉穩的四方步離去。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