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先期安排的那樣,整個研究團隊分成了兩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由何薇負責,主要進行有關鎮龍樁運轉機制與具體作用的調查。第二個部分由陸銘負責,主要進行有關樓神的研究工作。
在眾多科學界專家全力以赴對這兩件事情展開偵查之時,在這段時間里,就算以陸銘預備役科學家的身份與見識,也感覺大開了眼界。各種各樣的新型設備,來自學術界最前沿的研究與發現,頂尖科學家們的見識與眼界,最前沿的學術思潮等,讓陸銘愈發感覺自己的渺小與知識的貧瘠。
在這其中,他所能做的,僅僅是一些方向性上的猜想和建議。涉及到具體工作的話,不要說插手,他甚至連看都看不懂。就算專家們已經就某件事情得出了結論,這結論也要專家們細細向他解釋,他才能聽得懂。
現在,陸銘可以毫不猶豫的說,此刻的濱海大廈之前,已經匯聚了整個人類世界最為頂尖的智慧。
如果連他們也做不出什么突破的話,那這顆星球之上,恐怕就真的沒人會有這樣的能力了。
此刻,陽原市郊區,某處山腳下。
這里是一處平地,總面積大約有一個足球場大小。這里已經被平整完畢,且建起了幾座相互連通的小樓。
這些小樓的造型有些怪異。他們看起來像是正常高樓大廈的造型,但是它們太矮了,也太窄了。
雅文吧
它們與濱海大廈極其相似,簡直就是濱海大廈的等比例縮小版。
當然,也僅僅是像而已。其細節處仍舊有許多不同。因為據鄭鵬所說,鎮龍樁這種陣法,也要因地制宜,不可能在不同的地方布陣方法也一樣。
這便是當初鄭鵬測算地脈,望風觀氣,又夜觀星象,按照那古籍記載之中鎮龍樁的布置之法,按照行動二隊要求,結合專業的建筑團隊畫出的縮小版鎮龍樁。
在鄭鵬死后不久,這里便開始了施工。到了近期,終于建成。
此刻,何薇便來到了這里。跟隨她一同前來的,還有足足幾十人之多。
這些人之中有白發蒼蒼的老者,有干瘦的中年人,也有滿是書卷氣息的年輕人。他們攜帶著大量的設備——那設備足足裝了七八輛卡車才運過來。
“搭建臨時營地,安裝設備。”
何薇吩咐下去,同樣跟隨而來的施工人員便取下大量建材,開始搭建活動板房,并構造水電氣網通路等。那些專業人員則取下各式設備,開始按照先期規劃,將它們一一安裝到了縮小版的鎮龍樁陣法之中。
小樓之中的每一個房間,每一處樓道,墻壁,屋頂,門口,幾處不同小樓之間的連接處,上風口,下風口,范圍之內,范圍之外,俱都安裝了眾多監測設備。
背景輻射、氣壓、風速、電磁環境、微生物群落、濕度、溫度、空氣成分監測、痕量監測等等,幾乎包含每一個可以檢測并進行分析的項目。
不僅鎮龍樁之內,鎮龍樁之外,甚至鎮龍樁一公里距離之內的地方,也納入到了觀測范圍。
因為人們需要外部的數據以和鎮龍樁內部的數據做出比對。唯有如此,才能確定鎮龍樁內部哪些數據是不正常的,如此才好做出針對性的下一步安排。
如此眾多的設備安裝,哪怕人手十分充裕,也用了足足一天時間才算完成。之后,設備調試正常,一群人便立刻投入到了工作狀態。
何薇便坐鎮在這里,協調統籌整個監測行動,并臨機做出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