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大分離
“編年者”雖然已經消亡,但它留下最多的數據便是科技,各種各樣的有助于“文明存續”的科技。
這一部分科技中,基礎性的科技是最多的,而這些科技對于李文淵來說并不需要。
但是其中也有著例外,就比如說他準備用來“接”下三旋臂文明的一項科技:
【蟲洞發生器(編年者)】
【科技等級:0】
【介紹:這是一條從未設想過的道路,我們從來沒有想到過能以這種方式解決制造蟲洞所需的龐大能量,這足以稱得上是一種技術上的大革新。借助這種蟲洞發生器,我們可以在一定范圍內的任何一個可觀測星系內定點制造相連的蟲洞通道,以此來達成類似“簡易星門”的超光速航行】
【備注: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創造蟲洞”變得很簡單,但“蟲洞航行”可不簡單,仍然需要有足夠的技術才能穿越蟲洞,不過這不會太難。無論如何,這都是一項可以實現大范圍應用的基礎技術】
【可能科技:蟲洞適配器(100%)】
這是一項在“編年者”內存中,處在十分基礎地位的科技,同時也成為了李文淵的基礎科技之一。
從它在李文淵數據庫中的“科技等級:0”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就連刁鉆的科技樹也是認定其“基礎科技”的地位的。
能在這種地方的都是什么技術?
超空間引擎、基礎飛船構架、高能電容器、聚變能源……在李文淵看來,這些科技的重要程度甚至不亞于十級科技,因為它們是“星際文明”的前提。
基本所有的星際文明都需要這些“0級科技”,沒有基礎,何筑高樓?
所以哪怕這項技術對現在的李文淵來說沒有任何幫助,他也相當重視這份“編年者”的遺產。
他覺得這項技術可以算是對“超越光速”技術的補充,與人類的“超空間航道”相比各有優劣。
超空間航道的建造技術非常難,但是航行技術卻很簡單;而蟲洞發生器的建造技術很簡單,但是航行技術卻不簡單。
而超空間航道可以算得上是一種“背景化”的“永久工程”,基本可以默認星系內的任何地方都有超空間航道,不會因為自然和絕大多數人為因素毀滅。
蟲洞發生器卻需要文明自身進行數量和影響范圍上的拓展,并會隨著文明的消亡而自然消亡,同時其無法連續制造蟲洞、每次都需要冷卻一段時間才能再度啟用,這導致了蟲洞發生器的航行靈活性比較受限。
但它對技術和時間的要求卻要比超空間航道低了太多,足以掩蓋它的不足。
而且在更加強大的文明身上,這項技術還可以發揮出更多的作用。
就比如說現在,李文淵利用這項技術的原理,建造了一種恒星巨構級的“超級蟲洞發生器”,足以讓影響范圍蓋過整個“下三旋臂”,從而達成轉移那些文明的目標。
而“蟲洞航行”這項技術雖然不簡單,但對于一些有深厚底蘊、僅僅只是受制于光速的文明來說,并不是什么難事。
就算是一時間無法掌握“蟲洞航行”的文明,但那么大個蟲洞開在他們家門口,他們總會過來的。
李文淵相信,只要他們來到了“上三旋臂”,那么發現超空間航道是遲早的事,從此以后至少在“上三旋臂”光速不再會是桎梏。
而后續會逐漸傳播的“蟲洞發生器”科技,則會成為他們重新探索“下三旋臂”的本錢。
哪怕“天塹”隔絕了兩片星域,聯系也不會因為這份距離而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