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製片的副總裁皺著眉頭:“2億美元的成本,中外合拍,還要讓中國演員做主咖我覺得風險太大了。
我們之前從沒做過這種模式的超級項目,中國市場雖在增長,但能否撐起這么高的投資國外觀眾會不會接受一個中國主演的機甲科幻片這都是未知數。”
旁邊的市場總監附和道:“是啊,以往的合拍項目多是小成本文藝片,或是國外主演、中國演員客串的商業片。
這次反過來讓中國演員挑大樑,國外發行渠道那邊肯定會有疑慮,票房預期很難評估。”
華納兄弟的討論也大同小異。
財務總監看著報表,語氣謹慎:“我們剛參與了《斯巴達三百勇士》的投資,資金本就有些緊張。
《環太平洋》的20%份額至少要4000萬美元,要是后續票房不及預期,損失可不小。
而且中國團隊的製作水平,能不能匹配好萊塢的特效標準,也是個未知數。”
不少人聽了這番話,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索尼哥倫比亞這邊則相對比較猶豫。
他們既想抓住“機甲科幻”這個潛力題材,又擔心“中外主配倒置”的模式觸礁。
有人給出提議:“或許可以降低份額比如只拿5%,先試試水”
但話音剛落,卻立刻被反駁:“5%的份額根本沒話語權,后續分帳也沒多少,還不如不投。”
“我覺得應該全額投資!”
上次剛和呂睿合作過《當幸福來敲門(美版)》,並獲得成功的製片人馬特托爾瑪赫,這會情緒有些激動。
“這么好的機會,還猶豫什么僅僅只是20%,4000萬美元,難道你們都不敢賭嗎真要被其他競爭對手再次壓下去你們才會滿意”
這番話說的在場不少人都皺起了眉頭。
幾大製片公司一時間都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既被2億美元項目的體量吸引,又對未知的風險望而卻步。
而與製片公司的謹慎不同,好萊塢四大經紀公司caa、w、uta、i的會議室里,氣氛則熱烈得多。
caa的經紀人團隊圍著《環太平洋》的選角要求,眼睛發亮。
“不需要我們出一分錢,只要推薦演員拿下角色,就能拿到傭金,還能和呂睿、瑞興影業搭上線,這絕對是筆穩賺不賠的買賣!”
“沒錯!”經紀主理人湯姆拍著桌子,語氣激動,“2億美元的項目,就算只是配角,也能給演員履歷加分,咱們手里的客戶肯定愿意搶!”
w則迅速梳理資源:
“我們手里剛好有幾個擅長動作戲的演員,非常適合機甲駕駛員的角色,趕緊聯繫他們,讓他們準備試鏡片段……”
uta和i也不甘落后,一邊篩選符合條件的演員名單,一邊琢磨怎么給出更優厚的合作條件。
比如降低演員片酬、承諾配合宣傳檔期,甚至愿意推薦其他優質資源等,只為拿下《環太平洋》的獨家選角合作權。
“製片公司怕風險,咱們可不怕!”i的負責人笑著說,“他們投錢擔風險,咱們只需要輸出演員資源,賺錢就完了。
而且呂睿之前製片的《我是傳奇》,以及執導的《颶風營救》票房都爆了,跟他合作,大概率不會錯!”
“沒錯,就是這樣……”
深夜,好萊塢的寫字樓里,製片公司的燈光依舊亮著,爭論還在繼續。
而經紀公司這邊的郵件早已發往世界各地,忙著為演員爭取試鏡機會。
一場圍繞《環太平洋》的爭議與博弈,緩緩拉開了序幕。
與此同時,溫子仁那邊也帶著選角結束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團隊,踏上了返回好萊塢的路程。
這場維持一個月的選角工作,可真是讓他勞心又勞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