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睿沒有上前打擾,而是在片場角落找到了負責該項目的製片人丹尼斯斯密斯。
“丹尼斯,好久不見。”
呂睿主動走上前打了聲招呼。
“lv,你能來探班真是太好了!”丹尼斯臉上露出笑容,熱情地邀請他在旁邊的休息區坐下。
“怎么樣拍攝還順利嗎”
“當然,非常順利,按照計劃,下個月中旬就能殺青。”
呂睿滿意的點頭,隨口追問:“有沒有遇到什么技術難題”
他知道《斯巴達三百勇士》的視覺風格極為獨特,大量仰拍鏡頭與高對比度畫面的呈現,對拍攝技術要求極高。
丹尼斯想了想,答道:“前期遇到過盔甲過重導致演員動作受限的問題,后來道具組特意調整了材質,換成了更輕便的碳纖維材料。
還有綠幕光影的問題,我們專門請了光影設計師,根據每天的自然光變化調整燈光角度,以確保后期合成時不會出現違和感。”
“演員的狀態怎么樣杰拉德巴特勒還好吧,高強度的打斗戲會不會讓他吃不消”
呂睿繼續追問,畢竟主角的狀態直接影響影片質量。
“巴特勒很敬業,每天都會提前兩小時到場訓練,打斗戲基本都是親自上陣,很少用替身。
不過我們也安排了專門的體能教練和醫療團隊,確保演員的身體狀態,避免出現意外傷病。”
聽著丹尼斯的匯報,呂睿緩緩點頭,心里卻是難掩感慨。
1.5億美元的投資,將近4個月的拍攝周期。
這樣的效率與規劃,正是好萊塢工業體系的優勢所在!
從前期籌備到后期拍攝,每個環節都有明確的時間節點與專業團隊把控,很少出現拖延或混亂的情況。
這也是呂睿非常夢寐以求的。
他時常會想,要是在內地拍戲時也可以這樣,那就太棒了!
當然,也不是所有好萊塢項目都這么高效。
比如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據說從2000年以前就開始籌備了,可到現在還沒傳出上映的動靜。
不過那畢竟是少數追求極致特效的“慢工出細活”的項目,不能一概而論。
“下個月中旬殺青,后續的后期特效對接,你們和瑞興的特效部門溝通得怎么樣了”
呂睿想起瑞興特效部門目前也在參與部分項目,又多問了一句。
“溝通很順暢,瑞興的特效團隊已經派人來片場對接過幾次,對我們的視覺風格很了解,后續應該不會出現銜接問題。”丹尼斯給出了肯定的答覆。
兩人正聊著,遠處的扎克施耐德似乎發現了這邊的動靜。
只見他對著對講機說了幾句,待一段戲份拍攝結束喊停后,便快步朝著呂睿這邊跑了過來。
走到近前時,他臉上已經堆滿了笑意:“lv!你怎么來了怎么不提前跟我說一聲”
“怕打擾你拍戲,就沒提前打招呼。”呂睿笑著起身,與扎克來了個熱情的擁抱。
“怎么會打擾!你來探班,大家拍戲都更有干勁了!”扎克興奮的很,絮絮叨叨的說著,“目前拍攝一切順利,所有鏡頭都按計劃推進,你放心,絕對不會耽誤上映時間。”
“順利就好,我就是過來看看,沒別的事。”
呂睿看著他眼底的紅血絲,知道他這段時間肯定沒少熬,“別太拼了,注意休息,身體才是奮斗的本錢。”
“放心,我知道,等殺青了我一定好好休息!”
扎克笑著點頭答應,又拉著呂睿簡單請教了一些拍攝細節,才戀戀不捨地轉身離開。
畢竟還有不少戲份等著他去執導,實在抽不開身多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