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是,我都沒得耍。”周硯深以為然的點頭。
“你都好多歲了,還要耍風車?臉皮比城墻倒拐厚。”趙鐵英笑著拍了一下他的手臂。
店里沒客了,他們一家才開始吃午飯,今天煮的米飯,舀了一碗紅燒牛肉和一盤雙椒牛肉碎當菜,配了一碟泡蘿卜,炒了個小青菜。
“肉都賣完了嗎?”趙鐵英隨口問道。
“肉是賣完了,牛雜讓周杰拿去賣,他賣湯鍋能銷得出去。”周淼扒拉了一口米飯。
“也行,總比爛手里劃算。”趙鐵英點點頭。
周硯聽著二人的對話,心頭一動,“杰哥他們賣蹺腳牛肉生意怎么樣?”
“還將就,天氣馬上要冷了,生意還會更好一些。”周淼應道。
“要不咱們也賣蹺腳牛肉試試?”周硯趁機提議道。
“你要賣的話,也可以試一下……”周淼的話還沒說完。
“你這賣面才剛有起色,又要賣湯鍋嗎?”趙鐵英眉頭微皺:“天氣冷下來,湯鍋確實會好賣一些,可會吃牛雜的多是碼頭那邊干力氣活的,這兩年冬天我也去賣一段時間,很少見到紡織廠的工人來吃。”
“沒錯。”周淼立馬附和點頭,“周杰他們也就是賺點辛苦錢,賣不掉的時候還得虧本。”
周硯已經預料到他們的反應,面帶微笑道:“我在廠食堂的時候,學過一道藥膳,我打算把這藥膳和湯鍋結合,這樣煮出來的湯鍋不光更加鮮美,還會有一定的藥理性。
還有以后不叫湯鍋,咱店里就叫蹺腳牛肉,咱們周村祖上發明這道菜也有上百年了,期間還有個老中醫擺攤賣過蹺腳牛肉,還改良了配方,這樣傳承和故事性都有了。”
“這樣也行?”趙鐵英和周淼對了一下眼神,聽得有點懵。
“當然,要想把湯鍋賣起價,讓工人們也愛上湯鍋,就得給這道菜講個好故事,從歷史溯源和典故,到傳承體系。”周硯自信點頭。
他拍探店視頻的時候可聽過太多品牌故事了,包括蘇稽牛肉的,所以對于如何講好這個品牌故事,他心里已經大概有數。
做菜他不擅長,可講故事是他的專業啊。
改編不是胡編,他只是整理轉述,讓這道菜更早發揚光大。
趙鐵英和周淼若有所思的點頭,這些事情他們不懂,但周硯說是從廠食堂學來的,那應該錯不了。
“那明天殺牛,我把牛雜給你留著。”周淼說道。
“也不用全留,吊龍給我多留半斤,毛肚、牛腸、牛板筋每樣留點,多的還給杰哥送去,咱們明天先煮一鍋試試看。”周硯表情認真,“真要賣,我打算在門口砌個灶,專門用來煮蹺腳牛肉,味道一飄開,比啥廣告都好使。”
“要得。”周淼點頭。
“那明天我先把你要的牛雜在江邊處理了。”趙鐵英說道。
“那就辛苦趙鐵英同志了。”周硯笑著說道。
趙鐵英同志和周淼同志對他的無條件信任與支持,讓他大為感動。
家人們,誰懂啊,這就是有家人的感覺啊!
這一世,他必須要努力賺錢,盡快把欠的債務還掉,減輕爸媽的壓力,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周硯揣著錢出了一趟門,他得到的這份蹺腳牛肉菜單是后世改良的巔峰版。
1984這個物資匱乏的時代,大部分人還在努力追求吃飽這件事,但一些工作穩定,收入尚可的工人階層,已經漸漸開始追求吃得飽又吃得好了。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對于食物的品質要求日漸提高,這是客觀規律。
蹺腳牛肉從添加香料去腥,到添加中藥增加風味,再到滋補養胃、祛濕驅寒、補虛強骨,就是迎合食客追求吃得好的表現。
蘇稽鎮上和青衣江畔多得是賣蹺腳牛肉的攤子,其中九成是他們周村人開的,每天都有新鮮的牛雜供應,主打一個便宜量大。
周硯要把蹺腳牛肉賣起價,就得做出差異化來,從味道、口感、功效三方面進行降維打擊,還要講個好故事。
去鎮上的兩位老中醫那里稱了白芷、蓽撥、草果、砂仁、山奈等十余味中藥,量都稱的不多,但還是花了他八塊二。
一是種類多,其次就是資格的中藥還是貴啊。
趙鐵英看著周硯提著幾袋牛皮紙包的中藥回來,有些疑惑道:“你哪里不舒服嗎?買這么多中藥。”
“我身體沒問題,這些中藥是加到蹺腳牛肉里的。”周硯給她簡單解釋了一遍。